中评社北京12月9日电/据新京报报道,出入公共场所登记的个人信息去哪了?
绝大多数被收集的纸质个人信息定期销毁;律师:商家收集信息后倒卖或泄露属侵犯个人隐私权
“最近几个月,各种推销电话明显增多了。”近期,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存在这样的烦恼。疫情早期,在“健康码”尚未普及之时,不少市民曾在出入餐厅、商场等公共场所时留下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如何处理,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
记者近日探访京城27家快餐店、商场、办公大厦发现,绝大多数被收集的纸质个人信息被留存,其中部分定期进行销毁。此外,记者探访发现,个别写字楼的登记现场信息保护措施不足,登记簿被随意摊开放在桌上。
探访1
写字楼纸质版个人信息已上交物业
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在疫情早期,市民进出不少餐厅、商场、写字楼大厦等公共场所,需登记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纸质版个人信息才可进入。
对于之前登记的纸质版个人信息,记者询问的7栋写字楼全部留存,工作人员均表示,纸质版信息已上交物业保存管理。10家大型商场中,有两家仍留存纸质版信息。10家餐饮店中,有4家店铺仍留存纸质版信息,其中吉野家磁器口店表示,信息目前在店里留存,需要听相关部门和公司的整体安排。
另外,在商场经营某快餐连锁店的高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店铺开设在商场里,顾客进店之前已在大门口登记过信息,所以店内未要求顾客二次登记个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