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4日电/对于景区而言,门票收入是其维持运营的必要保障,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合理售卖门票,游客支付一定费用属正常市场行为。然而,如果景区收益全部靠门票,甚至把门票视为地方财政的“提款机”,这就使门票变了味儿。
实际上,一个地方要在旅游经济上有所作为,绝不能狭隘地盯着旅游门票。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和人气经济,旅游业应包括吃、住、行、娱乐、购物、交通等多个要素。在大众旅游时代,景区管理者只有主动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搬走高价门票这块绊脚石,以免费惠民、升级服务等方式,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又具有差异化或富有内涵的体验和服务,才能赢得更多游客,继而实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旅游景区可以学习杭州西湖景区的经营思路,舍弃门票的“小芝麻”,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西瓜”,即以景区为圆心,以整个区域为半径,把整个区域都当作景区。景区摒弃门票经济,表面上看貌似在做赔本买卖,实际展现的却是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是游客会增多,在景区产生的消费自然也会相应增加。西湖免费开放10多年,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由于各地景区发展阶段、发展禀赋不尽相同,全面推广免票的时机或许并不成熟,但能够免费开放的景区要尽快免费开放。景区门票降价乃至免费开放,从而回归其应有的公共属性,既是公众共同的愿望,也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祝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