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31日电/据新华社报道,一些发达国家都选择了发现金,为什么中国以发消费券为主要手段
最近上海的“五五购物节”,就引入了很多互联网平台参与其中。这种叠加起来的效应,肯定比只靠政府的力量更有效
商业力量和政府力量的结合,是更可持续的,也是把这个盘子做大的方向
战疫进入“下半场”后,消费券成为社会热词,国内不少地方将此视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截至今年5月上旬,全国有190多个城市发放了190亿元消费券。这些券到底起没起作用,对企业和家庭的帮扶是否足够精准,要不要全国推广?就此热点话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沈艶教授和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请他们从各自角度作出分析评估。
现金还是消费券
高渊:上次采访中,你明确提出中国要直面大概率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几次重大危机相比,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究竟有何不同?
林毅夫:过去,无论是面对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一般采取的对策是用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启动需求、创造就业,维持经济增长。
但我认为,这次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过去的冲击主要是外需突然下降,但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要应对的是怎样增加国内的需求,弥补外需的不足。但这次疫情全球暴发,除了外需受影响外,我们采取了封城、社会隔离等措施,影响了国内的需求面和供给面,影响了城市和农村,影响了家庭和企业。
在这种状况下,过去应对危机的有效经验,比如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现在说的新基建,不仅能创造投资需求,还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种措施当然还要用。但问题是,这些投资从创造就业到创造需求,有一段时间差,还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