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23日电/美国《外交》杂志5月21日文章,原题:北京的基建热 副题:西方如何把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拱手让给中国
西方专家日益担心,“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使全球战略格局向北京倾斜,而基础设施贷款是其扩展全球影响力的首要工具。该计划的项目网络规模空前。但这只是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融资全球大变化的自然演进。西方早就把该领域领导权拱手让给中国。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并非外交战略,而是国内政策。在欧美,大型项目难以上马的那些因素,也导致西方在发展中国家搞基础设施不及中国。
中国在海外的做法反映了其国内做法,对工程项目多根据影响来评估。中国人很看重项目的经济溢出效应,不太重视潜在损害。相比之下,西方显得更为业务性,注重对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果的评估。由于西方机构过于规避风险,反而造成落实的成本和时间飙升。
过去20年来,中国的建筑公司从相对默默无闻,到成为国际基础设施领域的霸主。作为北京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一部分,这些公司的项目几乎全由国有贷款机构提供融资。西方观察人士解读这种趋势时,会提到中国相对西方的三个优势:威权国家无需考虑股东,中国的外交战略就是通过基建贷款打造影响力,国内产业政策支持中国建筑公司。
这些固然相关,却不足以解释中国如何全胜而出。中国银行的贷款最初集中于其他威权国家,但如今也为民主国家项目融资。北京或许试图通过基础设施在国外获得影响力,但此类外交的效果有时被高估——贷款确实对借款人具有吸引力,可项目一旦建成,筹码也就不复存在。中国称霸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个更好解释是,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中国公司和机构的做法均迥异于西方。
西方机构目前正遭受过去负担的损害,项目总是被(仔细)评估,以确保从经济角度利大于弊,确保贷款会被偿还……那来自东方的模式更好吗?中国大规模投资国内基础设施,造成一些地方债务上升,其海外贷款也存在这种情况。西方观察家指责中国使用“债务陷阱外交”,比如在委内瑞拉或斯里兰卡。但事实上,中国在这两处也亏钱。如今,西方发展机构对继续推动他们当初制定的目标已无能为力。中国只是填补了空白。
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