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三:记者会的乌龙
与奥巴马访华时胡锦涛没有出席记者招待会形成鲜明对比,胡锦涛此次访美和奥巴马一起出席了即席自由提问的记者招待会。更为引人瞩目的是,这次记者招待会上的小插曲被美国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一位美联社记着一如所料地向两位元首问起“人权”这一敏感问题,结果胡锦涛开始对此是未置一词。随后一位彭博社记者加以追问,发生了有趣的一幕:胡锦涛用手指着耳麦向自己的高级幕僚们示意。原来同声传译并未及时将美联社记者的问题翻给胡锦涛。面对彭博社记者的提问,胡锦涛并未如美国媒体预料的那样闪躲,而是异乎寻常地直面:他先是表示中国承认并尊重人权的普世性,并阐明中国一直在推进民主和法治,中国也正准备重启与美国的人权对话,随后坦陈“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人权领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有意思的是,奥巴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则首先强调了中美之间在政治制度、发展阶段、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并赞扬中国过去30年里在人权领域取得的进展,表示相信未来30年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最让美国保守强硬派恼火的是,奥巴马还加上了一句:中美在许多领域需要合作,人权问题不能妨碍这种合作。倒是胡锦涛直面人权问题,并大胆承认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既大大出乎美国媒体意料,又赢得了他们的好评。
这一花絮,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分析指出,这一“技术问题”显示出美方在用对方语言沟通方面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都远落后于中国。这一分析可谓一语中的。无独有偶,就在1月19日《纽约时报》网站一篇报道中,就发生了将1979年访美的邓小平称呼为“主席”(president)的错误,尽管随后予以更正,但这又一花絮从侧面凸显了中美在相互认知方面的严重失衡:30多年过去,与中国对美国认知日趋深入和全面,判断上也日趋理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仍然经常在认知中国方面犯下常识性低级错误,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误解、偏见和成见,屡屡形成误判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一花絮更为重要的意蕴是:奥巴马刻意淡化人权问题重要性,既让其左翼现实主义色彩一览无余,更充分显示出随着中美合作格局的巩固提升,美方对中国感受的尊重度也逐渐提高,中方长期经营的“以合作冲淡分歧”、“以经贸平衡政治”对美理念进一步显现正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