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低迷环境下,政府在支撑受影响行业的同时,亦应引导市场创造新增长点。可考虑针对新型科技产业提供专项扶持基金,优先中小企,危中寻机,借经济降温、资产价格低位的档口推动经济多元化转型。
至于楼市,更需要主动出招。公开数据显示,地产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投资与消费占香港GDP比重长期保持在25%左右,银行体系中超过三成的贷款与地产有关,如果任由楼市滑落,后果可能让香港难以承受。
最直接受影响的部分是库房收入。过去港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卖地和连带交易税项,最高峰时期占比达25%以上。然而,去年开始本港出现多幅土地流标,上个年度政府收入修订预算中,地价收入只有194亿元,较原本预算约850亿元大幅减少77%。受其拖累,今个财政年度首三个月财赤更是突破了1,200亿元,形势危急。
港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迫切性,故今年初决定全面撤销实行了十多年的“辣招”,可惜楼市轻微反弹后又掉头向下。如今当局的当务之急是从政策工具箱中找出新工具,稳定楼市。
笔者在此提供两条思路:
第一,在今年3月开启的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投资移民)的允许投资项目清单中加入房产。根据政府投资推广署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今年9月,该计划仅有579宗申请,显示吸引力不足。这也与香港经济疲软,投资回报不理想有关。但如果将住宅物业纳入,大概率可提高计划的吸引力。而且,房产相比其他投资具有特殊的居住属性,可引导投资移民申请者与香港产生更多实际连接,乃至鼓励其在香港定居,落地生根,长远贡献本地经济。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香港政府亦可考虑与中央商讨,为投资移民人士与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内地人士,提供超过国家个人外汇管制5万美元额度的特殊资金出境安排,协助来港定居者在港置业。
实际上,自2004年开始实行的《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中国内地公民移居境外后转移原有财产。然而,因多种原因,该路径并未在内地来港人才群体中获广泛应用。港府可与内地商讨开通恒常通道,便利赴港定居人士跨境汇出置业款。虽然涉及内地外汇出境等政策限制,此项措施推进难度较高,但当局也应尽量尝试。不仅为稳定市场,亦是更好的促进内地来港人才的权利。
虽然高楼价是香港的“负面标签”,降楼价已成“政治正确”,但港府应果断施政,稳定楼市,跨过周期,不必背上心理包袱。
当然,经济的繁荣是人创造出来的。港府不仅需要吸引资金,更需要吸引人才。本届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已经比较丰满,只需巩固微调,接下来需要的是创造更适合人才发挥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着力重塑香港自由开放的特质,帮助人才获得安全感,“心里有底”才敢于创新,敢于试错。例如学术界,近年因部分学者对香港社会各项变革不理解导致出现求安全、自我审查等现象,影响了部分领域学术研究的质量。政府应当直面并化解这种心理,主动“示范”学术自由。
例如,参照盛事经济的思维设立专项学术活动基金,吸引更多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行业峰会来港举办。另外,政府应当鼓励各类机构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港交流,即使在某些领域对香港或国家持批评态度,也应有“请人来讲自己坏话”的胸襟。同时,官员亦应尽可能出席有争议话题的学术活动,用行动表达对学术讨论自由的支持,要相信真理越辩越明。维持开放包容的环境比反驳个别“出格”言论更重要。
以上思维可套用到其他领域,定将有利于提高社会活力,保持香港竞争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实现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当人才汇聚,自然也会为经济带来新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