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会15日召开会议(中评社 卢哲摄) |
中评社香港2月16日电(记者 卢哲)在香港特区立法会15日举行的会议上,议员就一项有关“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的议案展开辩论。该项无约束力议案由刘智鹏议员提出,促请教育局把中史科改为高中必修科,并改名为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管浩鸣议员就刘智鹏的议案提出修正案,表示自己虽然同意建议目的,但认为将科目设为必修科会衍生多个问题,例如可能导致课程内容重迭,修订将中国历史列为中学阶段的“必需学习经历”。议员就议案展开辩论。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发言中表示,对建议“有保留”,认为改为必修科会影响高中课程结构,不利学生长远发展。
议员刘智鹏动议 “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议案,促请当局将现时高中选修科目中的中国历史科更名为“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并列为必修科目,以“达标”或“不达标”作为该学科的考评机制。本身是大学教授的刘智鹏表示,需让中学生认识及探讨中国历史的演变及不同面貌,以及探索人文、地理、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议员管浩鸣对议案提出修正案,表示自己虽然同意建议目的,但认为将科目设为必修科,会衍生几个问题,包括:分布在中史、地理、中国语文、公社等科目的课程内容,很可能会出现重迭;必修科需在制度上作出调整;现时“优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也需要时间验证成效,如果现时仓卒地决定开设新必修科,恐怕只会弄巧反拙。因此修订将中国历史列为中学阶段的“必需学习经历”。
议员陈祖恒同意管浩鸣提出的修正案,“因为学习历史必须连贯,并从小学起”。至于是否将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陈祖恒认为值得商榷,“因为文凭试直接影响学生升学机会,在目前高中已有多个必修项目下,如果将中史列为第5个必修科,势必影响学生上课时间。”议员梁子颖表示,过往有不少学生因为担心不能应付4个必修科而选择其他方法升学。他忧虑,将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是否有足够老师任教,是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甚至影响学校人手安排、增加学生对中史科的反感程度。
议员梁美芬提议以高科技活动推广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议员陈仲尼及邓飞则建议,将历史地理有关内容融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中,既不影响课时,也无需改动现时考评机制。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会议上就“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议员议案开场发言时表示,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感情及国民身份认同。国民教育是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教育局不断加强国民教育,全力推动国史、国情、中华文化、国家地理、《宪法》和《基本法》,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等,让青少年更全面深入认识国家历史与最新发展,瞭解今昔演变和不同面貌。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华文化学习,已经是课程不会或缺的部分。中、小、幼稚园课程,均包涵国家历史、地理及中华文化的学习元素及经历。
蔡若莲举例指:在幼稚园“个人与群体”学习范畴,学生会初步认识中华文化及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二○二二年的《小学教育课程指引》(试行版),已清晰标示学校要“从小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协助学生瞭解国家的最新发展和国情,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欣赏中华文化及传统价值观,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二○一七年《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开宗明义指出“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学习”是课程主要更新重点。现时无论初中或高中的中国历史科,均强调加强学生认识历代的重要史事以及社会文化面貌,提升研习历史的能力,以及个人对国家、民族及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责任感。
为确保学生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科,教育局在二○一八/一九学年落实中国历史为初中独立必修科,并且于二○二○/二一学年,由中一开始逐级推行,确保全港学生均在初中有整全学习中国历史的机会,其中包括学习当代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目前,教育局正集中做好课程落实及支援工作,以促进学与教效能,让学生奠定基础,提升他们于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兴趣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