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评社图片) |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 张爽)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多位学者在会上提及文化认同对两岸关系及香港事态的影响。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文化认同对祖国统一的意义重大,是统一的强大粘合剂,亟需重视港台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从“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供应”的角度剖析了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并为文化认同的困境找出了“提供文化公共产品”的解决之道。陆钢认为,香港回归仅仅体现在国家主权层面,文化中国的认同没有完成。从香港的事件引申出一个问题,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他指出,两岸之间不仅在国家主权的代表性上分歧依旧,两岸三地在文化中国的认同上也发生严重裂痕,而且这种裂痕也波及海外华人。它的危害性在于,导致中国文化凝聚力的涣散。
对于两岸三地在文化中国认同上的严重分歧,陆钢用“公共产品理论”进行破题,其理论假设是,只要提供足够的文化公共产品,就会给中华文化圈提供强大的内生凝聚力,也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文化公共产品供应的问题上,陆钢提出,要把统一中国的格局做大,不再局限于国家主权的一砖一瓦的争夺,而是发挥一种使命感:动员整个中华文化圈的炎黄子孙,全力以赴地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文明形态的地位,避免中国文化在激烈的竞争被解构的后果。为此,两岸三地的各级政府要有使命感,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
陆钢提出,中华文化圈的公共产品提供不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意识形态灌输,而是在了解海外华人的需求之后,根据他们的需求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公共产品。在具体操作层面,陆钢举例说,可以在海外建一批中文图书馆或阅览室,两岸三地提供免费的书籍和刊物。鼓励两岸三地的青年学子使用对方的图书馆,政府提供必要的免费服务;设置人文旅游项目,可以资助香港学生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贫穷的地方旅游,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加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笔者认为,陆钢教授提出的超越主权争夺,两岸三地合力为中华文化圈提供公共产品的观点有一定可操作性。长期以来,对主权统一的关注高于对文化认同的建设,但是文化认同关乎心灵,关乎具体个体的人格建设,与主权统一互为表里,不可或缺。中华文化公共产品的概念包容性广,超越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