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图 |
中评社北京5月3日电/光明日报评:以疫情为契机倡导分餐制
作者:王立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委) 来源:光明日报
“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习俗礼仪。然而,合餐制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因“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的餐饮习惯,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笔者认为,在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我们要重新思考如何把好餐桌安全关,倡导科学饮食健康文化,树立合餐制向分餐制转化的餐桌革命新食尚。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合餐制就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在共同就餐时,就餐者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者,例如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等病菌,都有可能通过共同就餐传播。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分餐是将一份或几份菜肴分配到餐者自己的餐具中独自享用,避免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触。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着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上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确提出分餐制的建议,健康中国行动也再一次强调在集体用餐中采取分餐制,对合理膳食、平衡营养、控制食量以及预防疾病传播等具有深远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餐者知晓自己患有可传染的疾病时,应严格避免与他人共餐,注意保持餐者健康,确保身体安全。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就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