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通过金融科技“加码”,大型银行惠普金融业务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发展普惠业务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还是重要的转型发展机遇。要发展普惠业务,就必须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业务流程模式“说再见”,这需要从业务架构上实施转型和变革。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陆敏评论文章表示,近年来,在诸多政策红利之下,普惠金融迎来了大发展。根据监管要求,今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全年不能低于40%。根据各家银行最新披露的上半年数据,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同比均在40%以上,有些银行甚至超过了50%。
过去,大型银行普遍把精力放在大企业身上,因为大企业贷款有规模效应,边际成本低收益高,在具体操作时是以建立正面清单为主,由企业提交资料,交银行审核,通过则予以批贷。相较而言,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是“短、小、频、急、散”,大量小微企业“嗷嗷待哺”,银行一笔一笔地审批正面清单,很难满足效率和专业化要求,再加上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银行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往往是“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
如今,通过金融科技“加码”,大型银行惠普金融业务有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今年3月份,建行宣布成为全国首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的商业银行,并且在新模式下,普惠业务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在10多年前该银行普惠业务刚起步时,不良率高达7%至8%。
把业务量做上去,将不良率降下来,银行在服务更多小微企业的同时,也控制了风险,增加了利润。因为,普惠金融首先是“金融”,银行做普惠金融业务要遵从金融基本规律,成本和风险是两条“硬杠”,否则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其实,包括建行在内,近年来大型银行普惠业务都已有了长足发展。
文章指出,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发展普惠业务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还是重要的转型发展机遇。实现普惠业务增量并降低不良率的目标,必须重视金融科技的赋能。目前成熟的模式是,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组合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立体式全息画像,同时收集各类信息,建立负面清单,只要小微企业不在负面清单中,就可以批贷放款,从而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不良率。
要发展普惠业务,还必须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业务流程模式“说再见”,这需要从业务架构上实施转型和变革。如受疫情影响,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普惠业务远程、异地办理。从技术上来说,目前大多数普惠业务线上办理已无障碍,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
最具前景的是普惠金融数字化带来的巨大机遇。有市场机构预测,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巨大,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相关业务都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另外,随着5G时代到来,万物互联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也将更快到来。其中,5G的全面应用可形成物流追踪、工业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工业AR在产业全流程中的穿透,企业各项信息变得更加透明,有助于打破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普惠金融数字化将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发展,大型银行身在其中,机遇不容错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