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几名毕业生在校园里拍照留影。(图片来源:新华网资料图) |
中评社香港9月30日电/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建议,中国官方近日回应称,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官方释放的积极信号,迅速引爆了中国舆论。
美国《侨报》9月28日载文《》,文章说,综合来看,中国公众分为了两大阵营。一方对导师“扩权”的建议表示认可,一方则对导师“扩权”的建议疑虑重重。前者认为应授予硕博导师在学生毕业上更充分自主权,是因目前导师与高校学位委员会的权力边界相对模糊,导致在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问题上没有“第一责任人”。所以,对是否放一些学生“一条生路”的问题上,个别导师责任感不强,经常敷衍了事、把关不严,也让研究生论文抄袭、造假等乱象屡禁不止。
今年7月,中国两所名校的两位硕士论文被曝从标题、摘要、关键词,再到正文结构、内容、致谢语都高度雷同。这一事件刺中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也让很多人开始揪心“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可能进一步侵蚀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给导师在硕博生毕业上更大主动权,意味着他们要对研究生培养上将承担更多责任,进而有助于扎紧扎牢研究生教育“严出”的篱笆。从打造中国教育强国以及提升中国高端人才培养水平角度而言,给导师扩权有其科学性、必要性。
不过,中国不少高校曝出的导师与学生冲突事件,也提醒中国给导师“扩权”还须做到“兴利除弊”。尽管导师在硕博生毕业上幷未完全掌握生杀大权,但在论文选题,写作,发表,进修、毕业推荐等诸多环节,还是一定话语权。中国高校大多数导师都能严守师德师风,远离腐败红线,但个别却导师将手中权力变为了压榨、刁难、勒索学生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