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菲律宾第一次觊觎南沙群岛的失败
http://www.CRNTT.com   2019-12-07 00:16:58


 
  二、中国政府提出国际法证据反对菲律宾主张

  中国驻菲公使陈质平对菲律宾觊觎南沙群岛的举动极为关切,于4月13日(1949年)致函菲律宾外交部强调:“此项消息,余深愿提请阁下严重注意……余诚就提请阁下确切表明该项报纸记载是否真实,关于此一点,余藉此机会反复声明太平岛为中华民国之领土。”⑯同时陈大使向外交部发电进行报告:“本年四月十三日报载菲内阁会议决定派菲海军司令前往我太平岛视察,某阁员提议非政府奖励菲巴拉湾渔民向该岛移植,以便将来并入菲律宾版图等语,除于本馆第六三五号电呈钧部速电该岛我驻军严加防范外,职即于当日照会菲外交部质询该项报导是否属实并声明该岛系我国领土去复,兹准菲外交部五月十一日照复略称:当日菲内阁会议仅讨论菲渔民在太平岛附近捕捉须多加保护,并称:菲政府对贵国声明太平岛为中国领土一节,业经予注意惟关于此案之详细事实,如贵国主张主权之理由暨该岛以前及现在与台湾之关系,尚希惠予见复以资参考等由,究应如何答覆,理合将本馆与菲外部来往公文两件,随文呈报。”⑰ 

  外交部在接到陈大使电报后马上向内政部进行谘询。内政部于5月2日电复外交部,就中国对南沙诸岛主权历史的由来及历年管辖治理之情况进行了阐述:

  查团沙群岛现已扩大范围改称南沙群岛,为我国南海诸群岛之一,北自北纬一一度三○分双子礁(又名北险礁North Danger),南达北纬四度曾母暗沙(西名James Shoal)附近,东至东经一一七度五○分,西迄东经一○九度三○分,其内岛屿、礁、滩、星罗棋布,外连领海海面,素为我国固有之疆土,并为我国国防要塞地区,自不容外人稍加觊觎,兹遵嘱将该群岛主权之由来,历年管治情形及设备现状分述如后:

  (一)南沙群岛主权之由来:查我国闽、粤、琼、台诸省区人民早在西元十四、十五世纪以前即纷纷移植南海,开发各岛,其后日益频繁,今日我国国民遍及南洋各国及南海各岛之情形可为明证,我国渔民早即前往南沙群岛自无疑义。明朝永乐宣德年间(西元一四○四——一四三三年),我国政府先后曾派郑和、费信、马欢、尹庆、王景宏、杨信等官员多人七下西洋,即曾遍经南沙群岛收入版域,故今该群岛内如郑和群礁、费信岛、马欺岛、景宏岛、尹庆群礁等名称,即系纪念以上诸人者,由此足见我国对该群岛早已力加经营矣,降至清朝,南洋一带诸国大公多向我国称臣纳贡,被封为藩属而我国国民经营南海诸岛尤力,渔民往返南沙群岛者日多,至此南沙群岛为我国领土已为定论。

  (二)我国政府历年管治南沙群岛情形:民国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三年)四月法国军舰多艘访问南沙群岛,行经郑和群礁、太平岛(西名旧为Itu Aba Island)及南钥岛等处,发现当地有我国人民居住,有树叶搭盖之屋,有奉祀神人之像,并每年有我国帆船自琼州(即海南岛)载食品来岛供给我国人民食用等情形,嗣以该法国野心暴露,于同年八月向世界宣布占领上列各岛,造成举世皆知之“法国占我南海九岛事件”,经我政府强硬抗议并派舰到太平岛测图立碑。至民国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日本进袭南洋,于四月九日以官报正式发表占领我国之南沙群岛,改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高雄县管辖,为毁去太平岛上石碑,改立刻其国徽及“大日本帝国”五字之石碑,并该岛改名长岛,于其上建筑码头马路及营房并采取磷矿,直至民国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始行退出。民国三十五年底本部会同海军部派太平、中业等军舰前往接收,泊于太平岛重测详图,并建国碑两座于太平岛上将该群岛划归广东省政府管辖,划为国防要塞地区,永不许他国再行觊觎矣。

  (三)南沙群岛设备状况:南沙群岛区域广泛,岛屿众多,暗礁险滩尤多,航行至为不便,勘测甚感困难,其已测定及已知之岛、屿、礁、滩,请见附图及本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

  (四)南沙群岛部分,而该群岛范围内未经测定者仍多,其业经测定者以太平岛为最大,位置北纬一○度二二分五五秒,东经一一四度二二分,面积约0.5平方公里,其上丛生热带灌木及椰子、羊角蕉、木瓜、波罗蜜等大树,中央有马路一条,岛上有码头、营房、办公处、仓库、发电厂、修理厂等及水井七口,无线电台气象台各一座,并立国碑两座分刻我国青天白日国徽及“太平岛”及“南沙群岛太平”等字,岛上驻有我国海军并有我国渔民前往捕龟拾蚌及采取海产,此皆为本部三十五年底派员勘测时之情形,至于目前详细情形请径函询国防部查复。⑱

  中国向菲律宾方面就对南沙诸岛主权历史传承及战后的管辖治理情况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说明,同时还向菲律宾方面附送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一幅、南沙群岛图一幅、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一册、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一册”⑲,这些都是在国际法上确定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中国的“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确定部分”这一“领土”概念的有利证据。同时,并要求驻菲大使馆查询菲律宾政府主张获得南沙群岛的理由及菲律宾政府发行或许可发行之该国地图及有关该岛之地理书籍等,以供研究对策时使用。

  中国驻菲律宾公使陈质平在菲也积极活动,多次向菲方提出交涉,并将南沙属于中国的证据出示给菲方。在事实面前,菲律宾外长次长尼礼(Felino Neri)复函称,“内阁仅讨论对据报行动(捕鱼)于埃土亚巴岛(即太平岛)附近水面之菲律宾渔民,必须予以较多之保护而已。”从而否认菲律宾对太平岛的主权要求。尼礼还在信中说:“对阁下申明埃土亚巴岛为中国领土之一部一节,本人业经存录备考。”⑳ 

  综上所述,从以上史实分析来看,二战结束后菲律宾才正式独立,其在历史上没有对南沙群岛有过任何的历史记载及经营记录,其对南沙的声索起始于战后南海区域的权力真空期。中国从战败的日本手里接收了台湾高雄所附属的南海诸岛,但没有马上派军队进驻各岛屿,使得菲律宾产生觊觎之心。中国政府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派出军舰收复西、南沙各岛屿,对各岛屿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派军队进驻守卫西沙及南沙的太平岛。内政部也向世界公告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等。这在国际法上已经确定包括南沙诸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中国的“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确定部分”这一“领土”的概念。美国、日本等国对此并无任何异议。由于时逢中国内战国民党迁台,菲律宾便想趁机占领地缘接近的南沙群岛,但在中国政府的有理有利的反击下,菲律宾政府有所顾忌,不得不暂时停止其窥视觊觎活动,菲律宾图谋夺取南沙群岛的第一次行动受挫失败。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日本对南海诸岛的非法侵占及战后中国的接收研究》(批准号:16BZS06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据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电送新南群岛影片等有关我国领权之证据案》,《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编印,1995年,(下册),第790页。

  ②《关于南沙群岛案(中法界约)》,《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860页。

  ③《据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电送新南群岛影片等有关我国领权之证据案》,《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0页。

  ④日本于1939年占领南沙群岛之后,将其改名为“新南群岛”。参见:《新南群岛ノ所属ニ关スル件ヲ决定ス》,JCAHR:A02030022900。

  ⑤1941年12月8日,日本利用台湾、西沙及南沙的基地,对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发起了进攻。成功地偷袭了克拉克和伊巴两美军基地,1942年5月6日完全占据菲律宾。

  ⑥《略(电复长岛驻守情形)》,《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1页。

  ⑦第一种为堆积,即通过地理方式扩大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第二种为转让,即一个国家以签订合约的方式将某部分特定领土让给他国。第三种为攻占,即通过武力强行占领他国领土。这种方式在历史上曾被看作合法,但自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以来,便成为一种非法手段。第四种为占有,即主权国长时间占有某些土地。第五为宣示。

  ⑧《台湾与南海:美国政策与未来选择评估》,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内部资料无出版年),第143页。

  ⑨《菲图谋太平岛等地》,《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2页。

  ⑩《“菲图阻挠我接收南沙群岛”驻菲公使馆发电》,《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1页。

  ⑪《“关于太平岛驻兵问题”驻马尼剌总领事馆呈文》,《菲图阻挠我接收南沙群岛驻菲公使馆发电》,《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3—794页。

  ⑫《“关于太平岛驻兵问题”驻马尼剌总领事馆呈文》,《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3—794页。

  ⑬《“关于美军探访长岛事”驻菲公使馆电》,《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1页。

  ⑭《“呈报菲内阁议派海军司令视察太平岛交流经过”驻菲公使电外交部》,《“关于美军探访长岛事”驻菲公使馆电》,《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5页。

  ⑮《关于菲律宾询我对太平岛主张主权之理由案》,《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5页。

  ⑯《外交部:“菲政府奖励渔民向中国领土南沙群岛中之太平岛移植俾将来幷入版图”案》,未刊原件,广东省政府档案馆。

  ⑰《呈报菲内阁议派海军司令视察太平岛交涉经过》,《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5—796页。

  ⑱《准电嘱查复团沙群岛主权之由来及历年管管治情形一案电复查照由》,《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797—800页。

  ⑲《关于团沙群岛事电希知照办理见复由》,《外交部南海诸岛档案汇编》(下册),第800页。

  ⑳《外交部:“菲政府奖励渔民向中国领土南沙群岛中之太平岛移植俾将来幷入版图”案》,未刊原件,广东省政府档案馆。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1月号,总第26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