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富权:民主进步党正在逐步走向自己的反面
http://www.CRNTT.com   2018-09-21 09:14:01


蔡英文
  中评社香港9月21日电/众所周知,民进党的党名全称是“民主进步党”。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决定创立民进党的“一九八六年党外选举后援会”,在讨论党名、党章时,众说纷纭,并引起会场激辩,最后决定由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获得支持通过。因为其符合民进党及其前身的“党外”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主旨,而且“民主”、“进步”的概念也符合当时的普世价值的世界潮流。当时,由于参与“党外”活动者,既有主张“台湾独立”者,也有追求“祖国统一”的,为了求取台湾地区非国民党人士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在党名的前面,既不冠以“台湾”的前缀,也避免使用当时的几个合法政党所标榜的“中国”。

  澳门新华澳报今天发表富权的文章说,正因为民进党的宗旨是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民主和自由,而且其党纲内容,基本上是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主义(当时尚不是“台独党纲”),因而在当时仍然沉浸于“国共斗争”的北京的眼中,是一个进步的新兴政党。尤其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及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诉求,而“党外”及成立初期的民进党,由于此前并没有“国共斗争”的“包袱”,而且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就在客观上也是中共及初期民进党及“党外”的共识,与国民党当时抛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针锋相对,部分民进党人还全力支持促成两岸开放交流的老兵返乡运动,并有“党外”人士及民进党人带头到大陆投资设厂,更有个别“党外”人士返回大陆定居,甚至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因而当时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在报道“党外”及民进党初期的活动时,尤其是“中坜事件”、“桥头事件”和“美丽岛事件”等,都基本上是对“党外”及后来初期的民进党抱持同情及支持态度的。笔者手中有一批内地当时出版的图书,都是如此。

  文章说,民进党成立之初,是反国民党和党外人士的联合体,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头的结合体。当时“反独裁,争民主”是民进党与国民党政权的主要矛盾。因而成立初期的民进党,主张“台独”及统一者可以和平共存。但当李登辉推动“宁静革命”,撤销“党禁”、“报禁”,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改革“万年国会”,开放“总统”直选,修改《刑法》一百条之后,民进党的“反独裁,争民主”诉求失焦,亦即这个主要民调获得解决,原来被此主要矛盾掩盖的追求“台独”的次要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尤其是在民进党“全代会”通过“台独党纲”后,民进党就成为“台独”政党”。一批支持统一的民进党人,如林正杰、朱高正等,路线离开了民进党。北京对民进党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