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老百姓的获得感
第一财经: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马卫光:我们一直非常关注老百姓的获得感,关注普通市民在同城化和一体化中所获得的政策红利和便利。
首先,我们的同城化和一体化要具备交通框架和条件。2020年亚运会开幕前,交通的互联互通将全部实现。
如到2020年底,绍兴通往杭州的地铁可以开通了,绍兴任何一站到杭州任何一站都可以一次性买票。目前我们已经和杭州方面沟通好了,两地各自结算,大数据技术很便捷。
其次,虽然是不同的城市和行政区域,但可以实现同城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杭州工作,在绍兴生活,反之亦然。因此要完全实现同城化的通行和便捷。
第三,和市民生活相关的政策体系,比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公务员体系、文化和体育设施等都在努力打通,这些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增加获得感的重要方面。
另外,杭州是全国第一批5G试点城市,我们就把5G商用的试点范围覆盖到了绍兴,让绍兴也可以同批次、同时间享受到这一试点政策。
巧借上海金融优势 推动绍兴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绍兴2018年的GDP在浙江省排名第四位,在全国排名从原先的第36位下降到了第38位。今年的工作原则提出,要加快重返综合经济实力全国“30强”。为了重返“30强”,绍兴计划如何发力?
马卫光:绍兴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大市,较早遇到了转型升级的阵痛,传统动能不断减弱。同时,新兴产业发育较慢,新动能成长不快,这导致了前几年绍兴经济发展陷入低谷。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步提升、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同步增长,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市经济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2017年和2018年,绍兴全市GDP增长都是7.1%,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7.4%,其中五大重点传统产业产销利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方面我们要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也要坚持以开放促转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集成电路小镇,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2018年,绍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5%,新产品产值增长23.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1%。深化专业招商、精准招商,绍兴去年新引进总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9个、10亿元以上46个。
除此之外,绍兴还要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通过加强开发区、城市核心区等平台建设,为承接产业、项目的转移奠定基础。
绍兴目前已经有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4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从平台的数量来说,密度比较高。我们目前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平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产业集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我们计划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打造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竞争优势的产业平台;二是吸引国内外的高端科研和高教资源,形成新的科技研发机构和为地方产业服务的高等院校。
目前绍兴能在长三角占据一席之地的产业主要是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在集成电路领域,我们试图打造从设计到研发,再到制造、测试和封装,以及相关装备和电子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去年我们成功引入了中芯国际的中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并于去年5月开工,今年12月就将具备投产条件。除此之外,还有20多个项目,有的在洽谈,有的已签约,有的即将开工建设。
第一财经:2017年绍兴提出“两业经”,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着上海科创板的开闸,绍兴将如何利用上海的金融优势来发展新兴产业?
马卫光:绍兴紧靠上海,跟上海的人文和历史关系也比较大,所以一直都很重视在资本市场巧用上海的金融优势。
有一组数据是,绍兴共有上市企业75家,是浙江省11个城市中上市公司居第三位的城市,也是全国地级市中,上市公司数量排名第三的城市。
我们正在推动绍兴科技型企业接轨上证所科创板,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运用金融科技创造更好的金融服务。
对于科创板,绍兴企业的响应也很积极,很多企业都在争取。在“两业经”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企业。
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以纺织业为例,绍兴在纺织原料方面引入了大项目新技术,利用生活原料和木浆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来的化纤树脂,让布料的生产变得绿色和可降解。另外,我们还在努力把面料设计、品牌营销领域的创新业态引入到传统产业中,形成新的产业特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缪琦、杨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