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9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纵论新发展阶段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其中就加强基础研究总书记说了许多生动中肯、接地气的话,给“长期坐冷板凳”的基础科技研究者以巨大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讲,加强基础研究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坚持;要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基础研究;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在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方面,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本科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等等。总书记如此浓墨重彩地强调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其实是抓住了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我们在过去常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学时代的许多最拔尖学生大抵报考的都是著名大学的数理化基础学科。曾经享誉一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诸多“小天才们”学的也是数理化生专业。在80年代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还曾激发了不少青少年的好奇心,放飞追逐科学的梦想……。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大行其道,应用学科不仅直接体现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成果又能与科技工作者的个人价值、现实利益紧密相连。因此,甘坐十年冷板凳,为科技创新做基础学术支撑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优秀学子选择报考专业和确定未来从业方向也大都是计算机专业、生物工程、金融科技等等。此并无他,顺乎时势也,现实考量和价值导向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赶超。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在应用科技领域处于突飞猛进阶段,每年的技术专利申报数和科技论文发表量在世界位列前茅,但在基础研究能力和基础学科取得的成果与美国科学家具有明显差距。作为一个古老的科技文明大国,我们在当代对世界科技的原创性贡献也是屈指可数,这与目前我国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某些国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种种打压、遏制和封锁时多次告诫: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换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必须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上掌握主动权。这就必须要求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也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这说明,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块致命短板,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切实认识到紧迫感,担负起强化基础研究的使命和责任。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史说明: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不会走多远。不依靠独立的基础研究掌握原创性科学技术知识成果,就总会受制于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可能产生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战略领军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总书记站在战略高度要求,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从基础研究迈向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从0到1”是一个质变,其中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艰苦的知识探索。当然在今天,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新时代,要让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心血不白费,投入有回报,就需要整个国家在基础研究上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予以长期的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需要鼓励和激发大量有为青年和拔尖人才甘做基础研究的“孺子牛”;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基础研究、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的浓厚社会氛围。尤其是总书记强调的,要激发出人们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这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因此,全社会要把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样我国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未来就后继有人。
记得上世纪80年初,我们迎来“科学的春天”,全社会激发出“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的锐气。那么40年后,我们又迎来“创新的时代”。今天我们也可以大声喊出:复兴在召唤,创新有未来。
来源:中国网 作者:胡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