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建良。(中评社 方敬为摄) |
中评社台中10月18日电(记者 方敬为)针对后疫时代台湾的外贸发展,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建良教授17日在研讨会中表示,当前蔡政府诉求外贸与中国大陆脱钩,且不断对外塑造台美有望谈成经贸协定,不过事实是,民进党执政以来,对陆的贸易量非但未减,反而陡升,ECFA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认为,与其盼望台美经贸,不如维系好两岸经贸,否则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台北论坛基金会邀请产官学界齐聚一堂,17日在东海大学召开“COVID-19冲击下台湾产经的关键解析”研讨会,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湾产经发展趋势,邀请包括前“行政院长”陈冲、前“行政院副院长”杜紫军、台中市副市长令狐荣达、台中市经发局长张峯源等34名专家代表与谈。
暨南国际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陈建良以“两岸与区域经贸的鉴往与知来”为题,对台湾在后疫情时代的外贸发展发表看法。他指出,近期美国官员接连访台,民进党政府向外表示,台美之间创造近年来最紧密的关系,对外释出台美间有望达成BTA甚至是FTA的讯号,同时强调,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依赖要逐步脱钩,但蔡政府的主张却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事实上,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额节节攀升,甚至在近年民进党执政以来,不减反增,陈建良展示近年两岸贸易额度曲线图,从2002年起,两岸贸易额度呈现陡升趋势,到2019年更创造新台币6兆的贸易额,此外,今年1至8月的贸易额以达到4.76兆元,在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当下,今年仍有可能突破去年纪录,如此情况,蔡政府在没有其他外贸管道的情况下,宣称台湾要与大陆经贸脱钩,几乎不可能。也代表,两岸经贸脱钩,说得容易、做得困难。
陈建良认为,中国大陆已是台湾长期以来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台湾与其盼望对美签订贸易协定,不如设法与大陆进一步谈判贸易合作,才是在后疫情世代振兴经济,合理的经济决策。两岸经贸既是近30年来台湾的外贸重心,对于ECFA的政策效果评估,理应长期投入严密检视,以为后续政策推动之依据。
但似乎,台湾主政者对于ECFA执行成效的检讨,大多为立场鲜明的表面泛论,少见严谨深入的实证分析,具备学术标准的政策研究非常有限。陈建良举例,根据国贸局专设的ECFA执行成效网站,每隔月定期公布2011年以来台对陆出、进口,在全部货品和早收货品的金额与成长率。该报告初期计算台湾对大陆地区及对香港的贸易金额,2013年9月以后排除香港只计算大陆地区。
如以此简易的统计报告评估ECFA成效,可能面临以下问题,陈建良说,一是出、进口值的统计值分类为“全部货品”与“早收清单”,而不是“非早收清单”和“早收清单”,以全部样本和受政策影响部分样本进行分组,无从比对政策效果。
二是此报告只提供加总数字,并未区分早收涵盖类别,缺乏“具共同比较基础”的模型估计概念。
三是ECFA对两岸贸易的设计是重大陆地区而轻香港,而台湾与香港贸易往来占比并不低,片面忽略香港,无法完整掌握两岸三地执行ECFA全貌。
陈建良指出,“行政院副院长”沈荣津在担任“经济部长”时曾说,早收清单只占台湾整体贸易量的5%,影响有限,该说法就是片面之言,以平均值忽略ECFA占台湾对全球出口8%、进口2%的事实。这也是之所以,蔡政府在先前ECFA届临十年前夕,表态希望ECFA可以延续执行,不要牵涉政治干扰,代表蔡政府其实明白相关利害得失,假若ECFA中止,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后果。
陈建良感叹,ECFA的情况就是受民粹阻碍良善政策实施,最终是以全民福祉为代价,若民粹真是对外经贸开放的最大阻力,民粹的温床主要是讯息不对称,由此误导民众对政策认知受限乃至扭曲,但从比例原则来看,政府政策推动受限,固然可以归罪媒体操弄、民粹当道、民众认知不清,最大的责任还是在于政府自己。
展望未来,陈建良呼吁蔡政府,此波疫情对经济模式将不可避免带来全面性冲击,从生产要素涵盖的土地、资本和人才,到消费模式对应的食、衣、住、行、育、乐,无一不需因应调整。在经历、摸索并适应此转变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中,更需要以开阔心态正视两岸经贸合作互利的机遇,由此延伸积极参与区域经贸整合的雄心,才是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正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