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日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经济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18-06-16 14:26:35


  中评社北京6月16日电/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金仁淑认为,长期实践表明,东盟是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中日韩三国为主要推动力量。目前,东盟依然是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中心力量,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中日两国与东盟的合作,会导致中日在东盟的竞争,同时也可能带来合作的新机遇。东盟经济一体化需要中日的合作,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所具有的丰富的国际化投资经验、先进技术与中国所拥有的低成本、开拓市场优势相结合,将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把握和推动东盟与中日共同建设亚洲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日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效应分析

  目前,中日分别与东盟建成的CAFTA和AJCEP均属于区域内开展货物、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等经济合作的自贸区类型,其经济效应既包括增加贸易和投资等静态效应,也包括加快经济交流、间接提高缔约国生产率水平和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等动态效应。

  1.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效应大

  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因此日本学者石田正美等曾经质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然而,随着中国与东盟FTA的不断推进,双方的贸易规模急剧扩大,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亦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于2008年正式启动与东盟的EPA以来,因日本经济低迷不振,其对东盟的贸易增长缓慢且相对比重下降,贸易规模效应远不如中国。进入21世纪前,除了东盟内部贸易外,美国、欧盟、日本是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随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美国、日本在东盟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

  2.日本与东盟的贸易结构层次高

  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中,与缅甸、老挝等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新东盟国家”的比重较高,这些国家主要从中国进口工业品、出口初级产品(SITC0—4)。而日本则是以对泰国、菲律宾、印尼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老东盟国家”的贸易为主,贸易产品以汽车零部件等机电、机械设备等为主。中日对东盟国家开展贸易活动时,在选择对象国上有明显的差距。即中国与地理位置上相邻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简称CLMV国家)之间贸易活动较活跃,贸易互补性显着,呈现出产业之间的“垂直型”贸易结构。而日本更青睐于较发达的“老东盟国家”,把泰国作为日本的汽车生产基地,以占领印尼等较发达且广阔的市场为主要目的,并把与东盟的贸易纳入全球产业链之中,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特点更加显着。

  3.中日与东盟的贸易对东盟经济的贡献度比较

  为了更好地比较中日与东盟贸易的增长对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东盟经济发展的影响,接下来将采用简单回归法,比较中日两国与东盟签订自贸协定后贸易的增长对东盟经济发展的作用。检验结果显示:(1)中国与东盟贸易对东盟经济的贡献度显着高于日本。(2)从东盟与中日自贸区生效后的经济效应来看,2008年日本和东盟之间的AJCEP启动后,虽然其对东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短暂上升,但随即下降,变化趋势与日本国内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