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精准绘制“一带一路”的“工笔画”
http://www.CRNTT.com   2020-07-16 08:07:20


  中评社北京7月16日电/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旨在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他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增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亟需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全面总结、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第一,不断完善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

  自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赢得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还掀起了新一轮的丝路研究热。不过,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学术研究分布在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系统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科。未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将更加求稳、求深和求实,因此,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变得非常必要。

  新近出版的《“一带一路”大百科》正是构建“一带一路”知识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该书内容包含历史沿革、经济地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7大类,1000多个词条,提供了一份有助于深入把握“一带一路”全景的长卷,为新形势下对“一带一路”在知识领域进行专业化、技术化及系统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一带一路学”的构建应当进一步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提纲挈领地将不同学科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用“中国思想”阐释“中国方案”,为今后的“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提供理论源泉。

  第二,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外部看,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难以全面复工复产导致供应链断裂和需求疲弱。从内部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部分矛盾在疫情背景下更加凸显。面对严峻形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当下现实环境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路”作为产业协作、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也应该成为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在联结世界商贸机会与资源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为此,我们应当思索如何提高国内经济发展的质量,构建“一带一路”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三,让“一带一路”成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绿色通道”。

  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强团结合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次凸显了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紧迫性,也再次彰显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各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中国在未来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同时保持出入境信息高度透明,精准追踪传染源,遏制疫情传播。另一方面,各国可以互相派驻医务人员、分享治疗经验、协调后勤保障和管理机制。在上述基础上,有效推进联防联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在当前背景下,医疗卫生领域的长效合作将促进更多的经济与政治往来。而且,国际危机情况下的互帮互助更能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让“一带一路”成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绿色通道”,不只是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的自我保护,更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刘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