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曙申 |
汪曙申:中美关系未到破局临界点 应认真观察美未来对台政策
我觉得判断中美关系,首先要搞清楚美国对华的战略认知和定位,其实这个定位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大背景就是美国认为中国有能力超越美国。至少是在经济上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美国已经看到了未来十年是这样的一个趋势。同时美国也认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上升,所以美国的焦虑感在上升,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不管是建制派还是反建制派,他们在牵制和防范中国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奥巴马和特朗普时期美国(牵制和防范中国)的策略有所不同,比如美国反建制派认为从尼克松开始美国的建制派精英就开始对中国存在一个战略上的误判,认为中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参加核不扩散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这些都不代表中国服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相反这些年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创设亚投行等代表了另立国际秩序的倾向。
另外,反建制派还认为建制派对中国的模式和发展道路也有误判。建制派认为中国会走华盛顿模式的道路,但是反建制派认为完全不可能,中国会有自己的道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上台后反建制派的思潮就影响了美国的对华决策,在这几个战略报告里面美国把战略竞争者的帽子戴到中国的头上。我认为这一点应该注意,美国重新把大国竞争作为它首要的任务。当然我个人认为,以中国目前的实力,美国已经错过时机,很难遏制中国的发展了。所以现在特朗普对中美关系官方的定义是寻求一个建设性和结果导向的关系。而且最近美国参与制定印太战略的官员在国会一个听证会上重点阐述美国的印太战略里面,强调了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原则。一个是在有利益交汇的地方与中国合作,第二个他特别强调在中美有利益分歧的地方和中国进行强有力的竞争。这也就是说,合作和竞争仍然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基调,其中竞争的一面会较为凸显。
对中美关系中长期的判断,我认为不管是从大国实力的对比还是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讲,中美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竞争的阶段。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博弈将加剧,但是中美关系没有到破局的临界点。我个人担心的是,支撑中美关系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的战略基础出现了一些问题。回顾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在制衡苏联方面有一些战略基础;九十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了,但是经贸关系支撑了克林顿时代的中美关系;小布什上台以后,中国入世了,中美在经贸方面的合作继续加强而且在反恐事务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战略基础,所以当时美国把中国视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奥巴马时期虽然开始启动亚太再平衡战略牵制中国,但是在气候变化和伊朗核问题上,美国还是在跟中国合作的,也维护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局面;但是特朗普上台以后,他以单边主义替代多边主义,现在他把经贸这块压舱石都推翻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一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基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出现了一些变化投射到台湾问题上会产生哪些变化呢?首先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的台海政策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支柱。
第一个是一个中国政策,就是美国一直强调的与台湾关系法和中美三个公报的一个中国政策。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的保守派想要影响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主要目的是想牵制特朗普的台海政策,他们特别强调美国的一中政策和中国的一中原则是不同的,是有很大差距的。奥巴马时期把美国的一中政策向中国的一中原则靠拢了,保守派认为这个趋势是不对的,应该把这个趋势扭过来,甚至是凸显这两个东西的差异性。此外,蔡英文也很想影响美国的一中政策。长期以来,美国的一中政策都是三个公报一个法案,但是特朗普执政之后,美国出现了国会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动美台关系的倾向,通过了“与台湾交往法”,所以很多台湾的学者说,美国的一中政策现在是三公报两法。而且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现象是蔡英文在发展对美关系的时候特别强调“与台湾交往法”和“六项保证”,她跟美国人都是把两个放在一起讲。美国从2016年开始共和党党章修正的时候就把六项保证放进去了,然后到了2018年特朗普签了第一个国防授权法,美国把六项保证放进去了,但是没有放具体的内容。因为六项保证的版本是有争议的,说明美国的保守派想推动六项保证立法化。原来蔡英文是想把它政策化、文件化、台面化,现在既然到了入法的阶段,说明了美国对华(台)政策的一个变化,也就是说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存在虚化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