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的幸运在于,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它会慷慨酬劳那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人。思想活、善学习、能吃苦,这些与发展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品质和精神,决定了浙江人将成为新时期的成功者。
这个成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浙江共有93家企业入围,连续20年在这一榜单上位列数量第一。2017年,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5.6%的税收、65.4%的生产总值。
今天,经济学家用各种理论解释浙江人所创造的奇迹,但当年这些从田野走来的企业家走向市场时,未必已经有这样清晰的意识。或许,市场真正奖赏的是一种永远不变的精神——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新时代,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民营企业杰出代表,浙商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同场同轨地与全球企业公平竞争,这是浙江民营企业肩负的时代使命。
改革大发展
市场机制·活力
临海市白水洋镇,一条悠长的小巷,年逾八旬的王植江老人就住在这里。
1980年8月5日,《浙江日报》二版刊登了一则不起眼的消息,内容为临海县双港区区委负责同志带头集股,带动干部社员踊跃投资,解决了办金属薄膜厂资金不足的困难。时任临海县双港区委副书记的王植江是领头人之一。500元一股,或一人多股,或一人一股,20余人就此开创一段股份经济的历史。
翻开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长卷,这一次所有制的重大改革创新,并不鲜见。
在民营经济的耀眼光环下,人们普遍把浙江的发展总结为民间力量的推动,认为政府只是“无为而治”,这其实是对浙江政府的“误解”。
回首这40年,无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还是遍布城乡的数千个专业市场;无论地方国营和集体企业的“果断改制”,还是民营经济的遍地开花;无论传统经济的深度转型,还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异军突起……所有这些关乎区域经济和百姓生活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既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创造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又是政府“有形之手”善于作为、积极有为的进程。这种努力,体现在政府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规律的尊敬上,体现在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上,也体现在与时俱进地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