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深刻认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http://www.CRNTT.com   2020-09-18 08:17:35


  中评社北京9月18日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文章表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之后又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新建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后来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追求公有制越纯、比重越高越好,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经济改革从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三个方面逐步展开,并在理论上不断深化认识。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当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经济体制上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首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都重申并强调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内涵的又一次新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可见,我们党对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在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党中央决策推动和基层群众创造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创造的意义在于: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觉运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基本原理,积极主动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生产关系各部分各环节的完善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如此相互促进、循环反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雄辩地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能够持续调整完善,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文章分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论断新部署。这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注重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推进,更加注重每项基本经济制度中两个方面的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贯彻两个“毫不动摇”。这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保障金融、能源、粮食等安全,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抗击重大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对经济增长、国家税收、居民收入、内外贸易、科技创新等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实践证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中国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发挥这种独特优势更加具有战略意义。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航天、高铁、核能、5G移动通信、量子卫星、无人驾驶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就是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推动的。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经过多年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合,并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偏低、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较弱、大而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