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加速国企创新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9-03-26 09:14:23


  中评社北京3月26日电/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国际竞争焦点已从单一科技创新转向基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整合创新能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思想、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和完善新型国家创新系统

  经济参考报发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尹西明文章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国有企业肩负着加快国民经济转型、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共建美好世界的重要使命。在全球创新格局重大变革、国际经贸关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加快建设和完善新型国家创新系统,加速国有企业创新转型,成为中国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全球创新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中国亟须建设符合国情和创新发展战略的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步伐,一方面强化国企提升创新效率和创新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发展使命,另一方面助力国企更有效地践行国家战略这一社会使命,以国企创新发展推进创新引领发展战略落地,进一步实现国企和民营企业共生共创共赢,从而助推中国产业转型、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和跨国创新竞合步伐、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国企创新发展的典型路径

  文章分析,第一条路径:战略与制度创新引领重大攻关。

  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与制度创新引领重大攻关、推动高附加制造产业集群崛起是首选路径。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国之重器则是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脊梁,但是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须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方能匠心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起步于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国家战略与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创新,而战略与制度创新更是引领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创新文化和生态的根本保障。中国航天、大型客机、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国之重器的打造和世界级工程技术的突破,均离不开中国特色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以被誉为“制造业的皇冠”和“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的大型客机为例。高技术、超复杂性、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使得民机研发制造能力成为一个国家航空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为推动大飞机研发制造能力的突破,中国于2010年底批准立项了中国首个大型客机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并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商飞公司作为项目主体,统筹联合各方力量推进以C919大型客机为代表的民机核心技术攻关。2017年5月5日,历时7年,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发制造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之一,打破了少数制造商对民航客机市场的长期垄断,更为中国大飞机产业链和产业创新集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高附加制造生态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全面带动和示范效应。

  第二条路径:基于科学的创新转型。

  随着生命科学、新材料、量子通信和相关产业的崛起,科学对创新的杠杆效应日益显着。基于科学的创新是实现基础性、重大性和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技术持续产生、扩散应用的知识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基于工程技术的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甚至在跨海大桥、深海钻探、高铁等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诸如生命科学、化学等基于科学的创新和相关产业领域,中国一直处于落后和跟随地位。基于科学的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和驱动企业、经济持续转型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国有经济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迈向世界级创新领军者的必由之路。

  以中化集团“科学至上”的创新转型为例。中化集团在2016年5月召开战略研讨会,确立了建设创新型石油化工企业的战略,并重组集团的业务板块和职能部门,继而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创新转型的措施,阶段性效果显着,中化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从2017年的第143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98位。但是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回顾集团5年发展时,客观而冷静地意识到,虽然中化创新战略有了初步效果,但很多产品和技术创新并没有真正推动业务上的行动,中化面临着“无核心竞争力、无技术优势、增长乏力、可能走向平庸”等重大挑战,无论是产品还是业务均需要加快基于科学的创新转型。对此,宁高宁在2018年3月发布一篇题为《科学至上——In Science We Trust 关于中化集团全面转型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的报告》的万字长文,系统阐述中化转型的背景、目标和方法论。紧接着,中化集团于4月份通过《中化集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转型为科技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的决定》,正式拉开中国能源化工领域典型国企基于科学的创新转型的序幕,提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型企业”的集团层面转型目标。

  以中化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转型,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转型的有益探索,将有助于国有企业全面提升主营业务的产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成就“行业领先、受人尊敬”的创新型公司,更有效承担企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双重使命。

  第三条路径:高密度研发驱动自主可控。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更离不开高密度的研发和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关键核心技术上突破国际封锁和实现自主可控、可靠的重要责任。能否坚定自主研发、自主制造之路,决定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影响力,也决定着中国企业在对外开放新阶段能否取得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一个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的珠海市小厂,到如今成为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业集团,格力“趟”出了一条国有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世界级“冠军”企业的创新之路。一系列“冠军”荣誉的背后,是格力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为代表的高密度研发驱动技术自主可控之路。自2010年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以来,格力持续加大在空调压缩机和智能装备等方面的投入,以质量管理促创新管理,构建具有长远生命力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于2014年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的目标,贯彻负责任创新的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并于2015年提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和世界影响力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格力持续保持高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培养人才,相继成立12个研究院、74个研究所和929个实验室,仅2017年研发投入就达到57亿元。

  持续的自主研发和自主人才培养,匹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完美质量技术创新管理,确保了格力电器在全球市场的持续竞争力和绩效提升。

  第四条路径:产学研用融合提升集群协同。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调动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内部各个创新主体积极性、高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以最大化创新效率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也拥有大规模的创新平台,但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科研与市场结合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率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效率亟须提高。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规模偏小,合作层次有待提高。国有企业在产学研用融合提升方面的探索,将会大大促进新型国家创新生态建设,进而加速国有企业集群式创新崛起。

  以中国中车为例,中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高铁产业崛起的缩影。中车响应国家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战略,以产学研用融合的集群式协同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正在从自主走向全产业链和全球化整合。围绕轨道交通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研发,中车构建了“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布局”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国内外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70多家产业链单位、60多个国家级技术平台、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及15家海外研发中心,形成集群协同的优势,不但成功研制出以“复兴号”动车组为代表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全系列谱系化产品系列,将中国轨道交通制造业推进至全面标准化、自主化阶段,也联合科技部、青岛市共建中国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正在稳步迈向国际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中国中车和轨道交通领域的产学研用集群协同创新之路,对进一步组建国家级产业协同联盟,推动以国有企业为引领、民营企业全面参与的开放协同创新平台,也有重要启发,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战略领域的快速崛起和持续创新。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