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路径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0-11-04 08:15:41


  中评社北京11月4日电/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列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内容之一。事实上,该子目标也是远景目标中对中国与世界关系最直接和重要的表述,彰显出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和改进与各国经贸关系、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意愿。

  中国网发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文章表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开放、对标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为全球资源来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预期,而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则促使中国形成了全球最为全面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显着加快,领域广泛。货物贸易关税大幅下调、金融领域开放提速、自贸港(区)多点开花,为各国出口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的普遍冲击下,外资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6197.8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同比2.6%的增长,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幅更是高达28.2%。

  世卫组织秘书长谭德塞认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持续几十年。面对气候变化、极端主义和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采取封闭和孤立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要减少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和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具有较强的韧性,能够与价值链上的各方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文章称,回顾历史,新一轮的更高水平开放,并没有简单的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复制和学习,而且未来的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也未曾出现过。对于中国这样拥有巨大经济体量、复杂的要素资源分布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开放,或许更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的有效路径。对外开放意味着做出调整,但伴随全球发展格局的改变,调整并不一定意味着一方全盘接受已有的行为模式,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适应经济协同发展需求,能够降低要素流动和配置成本,满足创新发展需求,存在潜在市场的市场对接可能成为开放的新方向。各国经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要素资源的差异导致其对开放的期待存在明显不同。未来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可能需要从普适的“一刀切”式的开放,向更为精准、能够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大利益的个性化开放发展。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开放并非简单的利益增加,往往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同时对于原有的环境带来较强的冲击。在提升开放水平的同时,需要尽快建立起风险预警监测和处置机制,加强监管机构跨国合作,完善业务监管模式和制度措施,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

  文章认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是要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帮助合作伙伴创造新价值。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伴随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疫情后各国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投资不足的挑战,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需求更强,有利于中国企业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

  面对疫情后的经济全球化,传统的土地、矿产资源等要素依然重要,但数据、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等要素资源可能在价值链的调整和供应链的重构中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也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吸引全球目光,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创造更多机会,成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文章强调,国际竞争的优势并非完全体现在国外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也可能以中国市场为中心向外辐射,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起强韧的创新协同和业务配合关系。因此,形成稳定扩容升级的国内市场、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产业协同满足个性化且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是中国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也与“双循环”模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路径相一致。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