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6日电/台湾《旺报》22日刊载社评文章《抓住大陆内需新蓝海契机》,讨论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在大陆的台商应作何选择,是撤出大陆前往美国、东南亚国家或返回台湾,还是转型升级深入大陆内需市场?
文章摘编如下: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延烧,台商该不该撤出大陆市场,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多数人认为,一旦明年美国将第二轮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的税率从10%调高至25%,甚至把剩下的2600亿美元也一并课征惩罚性关税,台商势必加速撤出大陆。乍听之下,此说似乎合理。毕竟关税成本附加上去之后,毛利本已偏低的台商势必雪上加霜,这部分台商营运模式多是以代工出口为主,关税当然就成为是否转移生产基地的重要考量因子。
不过,这样的解读可能过于片面,原因在于台商组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能够快速转移或分散生产基地的台商,如鸿海、研华或纬创等,多是规模较大的大企业。然而,实际上逾10万家的台商,粗估至少8成(甚至9成)以上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能否在贸易摩擦威胁下快速转移生产基地,可能必须打上个大大的问号。更何况,这个过程并非不用成本,当台商进一步考量成本效益后,撤离大陆或许就不会是唯一选项。
台湾电电公会最近发布一份《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调查》,有超过两千家台商受访,其中针对企业未来布局规划这一项,仍有近3成(29.1%)台商表示会扩大对大陆投资生产;选择与陆资企业合资经营的则有14.1%,创下5年来新高纪录。希望回台投资的比例,则从2017年的7.01%下降至今年的6.42%。
这意味多数台商不会轻易放弃大陆市场。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东进美国投资设厂,或是“南向”东南亚国家另起炉灶,甚至鲑鱼返乡回台,除了必要的迁厂成本外,还得面对额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以鸿海为例,美国中期选举威斯康星州州长沃克的挫败,让鸿海在威州的100亿美元投资案可能生变。即使威州议会已经表态支援,但也难以保证新州长上任后,不会大幅削减相关的租税与补贴优惠。再就“南向”而言,虽有政策大力支持,但大多数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加上社会文化迥异、法规制度紊乱,使得过去在大陆的经验难以一体适用,自然也平添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更不用说,回台投资第一时间就得面临缺水、缺电、缺工、缺地及缺人等“五缺”问题。台当局“财政部”也不愿松口放行租税特赦,这都是让台商却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