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3日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几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已取得很多收获,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国际社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地方如何通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理念创新形成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动力
理念创新至关重要。没有理念的创新,就没有思路的创新。思路决定发展路径、反映发展方向、影响发展成效。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大变革面前,没有谁可以独立支撑,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同面对人类发展的共同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地方党委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国情和国际局势,要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理念的创新与转变,不能自我设限。要突破零和博弈,变竞争为合作;突破散杂无序、各自为政,变无序为协调;突破自我发展单一路径,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通过扩大开放,将中国发展机遇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让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各国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竞争,而是要使区域竞争更加规范、有序,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发展的格局,产生更多推动区域合作的正能量。
立足实际找好“一带一路”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能盲目跟风、草率行事,必须立足地方资源禀赋,认清发展优势所在。从经济学角度讲,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制度、文化、教育等。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梳理,摸清底数、明晰特色,理性、务实地找准地方发展优势,才能扬长避短,据此确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从而释放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发展新动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间文化、风俗、历史、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较大,“走出去”既面临着扩大投资与贸易的机会,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对地方政府的考验。要通过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与沿线国家加强发展交流,努力促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高效对接,推进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和技术专长的区域间合作和联动,降低发展的低效性、脆弱性,使得各类生产要素以更低成本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流动,更充分地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业过度同构、产能严重过剩等不良后果,实现要素共享和更优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互补发展。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类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石,也是全球广泛共识。
“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必须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确保“一带一路”项目在经济上和环境保护上都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在国际合作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最终会给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地方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分享生态环境治理经验、方法、途径,在降低能源消耗、治理空气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水环境、产业及城市转型等方面,以实际行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具体项目安排、工程建设等领域,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效提升沿线各国对绿色环保的支持度、参与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彰显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