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 |
中评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 徐梦溪)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国际政治格局正加速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陡增,我国对外交往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这些都使得这次全国“两会”意义特别。
如何理解世界“巨变”?中国正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尖锐的涉华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疫情期间中俄互动频繁,这对未来两国关系发展有何启示?疫情尚未消退,“一带一路”建设怎么继续?面对负责的国际形势,这次两会有何必要性?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评社专访,对上述问题深入剖析。
季志业认为,世界正发生着四方面的巨大变化: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变,百年来第一次非西方经济力量正在或者已经超过了西方,而且在疫情中进一步加剧;民粹主义思潮、孤立主义思潮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受疫情影响进一步扩散;主要大国的军费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都在持续增长,并在酝酿新的军事革命;一些全球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办法,各国也尚未形成联合应对态势。
谈到目前国际形势变化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季志业指出,中国无需因为现在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做战略调整来迎接和美国的斗争。我们要有定力,主要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以及要坚持和各国开展合作。
谈到目前国际涉华舆论,季志业建议,中国是一个有容乃大的国家和民族,我们不应随着别人的音乐起舞。他重申,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面对国际舆论中对华不友好的声音,应该用正面的和正义的声音回应,占领道义制高点。
谈到疫情下的中俄关系,季志业表示,疫情再次体现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紧密性,未来中俄关系还会继续在高位运行。接下来,中俄合作的重点除了发展双边关系外,还有共同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季志业最后介绍了此次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他建议,中国要坚持与周边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合作要更具针对性,可以通过抗疫领域的合作,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进而增强“一带一路”的凝聚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以下为专访内容:
中评社:当前世界正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形势,也有种说法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请问您对此怎么理解?这样的变化给中国的对外交往带来了哪些挑战?
季志业:变化是巨大的,主要有这四个方面。第一,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一直走在前面,但进入本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迅速——如果说冷战刚刚结束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只占到世界经济的20%,那么到2019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经济的48%,接近一半;如果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有人认为在2014年,也有人认为是在2016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发达经济体,也就是说几百年来第一次非西方的经济力量正在或者已经超过了西方。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西方一些政客们的担忧。特别要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多家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将会衰退接近3%,疫情如果进一步发展影响可能会更大;如果从西方经济和非西方经济的比较来看,按照联合国报告的预测,西方经济今年可能遭受的损失更大,初步预计负增长5%以上,发展中国家是0.7%,这就会造成这种经济力量的对比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方向发展。这个变化确实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