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角度看,“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义、利永远是社会追求的东西,而重义轻利、贵义贱利本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认知。人性善良缺失,虚伪与险恶必定会丛生泛滥。即便是从西方引进的市场经济哲学,也有“慈善文化”在行其道。200多年前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在所着《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今日之中国,财富与权力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众多丈母娘衡量女婿的简单粗暴标准,义利观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嬗变。“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逻辑一旦形成,对企业、市场的公信势必大打折扣。
法律与监管层面看,众所周知,中国幷不缺法——这个法,既包括针对食品药品或其他特定领域的法律法规,也有更普遍的法律规范;政府的监管,也有对应的各级部门执行。然而从现实结果看,法律约束与行政监管都没有有效缓解公众焦虑,展示出应有的社会公信,反倒是沦为鲁迅文中的“看客”,形同虚设或者打折扣的监督监管更纵容了企业的利益驱动,甚至有权力和资本共谋的嫌疑。当前警方已刑拘包括成生生物董事长在内的十余人,多个地方的纪委监委也已介入调查,相信会看到一批贪腐渎职与行贿受贿者受到惩处。
当然,“杀一儆百”的惩戒方式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但若不治理中国医药生产机理,仍然难以有效“防未病”,各类医药管理问题仍屡禁不绝。
希望不久的将来,普罗大众对于以下几个问题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后,才能对此番疫苗事件造成的社会绞痛真正免疫,那就是政府监管到位了吗?社会监督得到保护了吗?官商勾结的可能性得到清除了吗?惟其如此,公众对企业与政府的充分信任才能得到重塑。
胡适先生曾经直言,“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孩子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一个社会最深的痛,往往都是因为孩子。一个社会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着它未来的前途命运。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司法机关三者皆必须各有预警、各有对策,各有行动,缓解社会焦虑、重塑社会信任、筑牢民族健康根基。虽然见效期漫长,但已是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