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且还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增加了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难度。总的来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们全方位工作和体系化能力建设情况的一次检视。应该说,中国产业体系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较好的动员、统筹和突击能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深刻分析并加以认真解决。
经济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赵昌文、宋紫峰文章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出发,总结吸取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四大能力建设。
第一,提升在日常状态和应急状态之间“顺畅双向切换”的能力。
各类严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是我们当下面临的现实环境。在有效应对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时,需要快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提供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的产业体系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但总的来看,现有产业体系的“冷启动”能力依然有待加强,突出表现为初期应急预案对困难严重程度估计不够且操作性不够强等。同时,在应急状态结束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也需要体系化能力的支撑,这种能力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在应急状态时的选择。在这方面,我们仍有很多不足。
还要看到,即使是在日常状态下,提升更好适应“极值”情况的能力也是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需要在“顺畅切换”上下功夫。比如,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双11”购物成了新时尚,2011年至2019年仅天猫平台一家的销售额就从33.6亿元增长到2864亿元。这个数字的激增,不仅反映出消费形态的快速变化,更给企业生产组织和营销方式、物流配送体系、金融支持手段、政府监管方式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改变甚至挑战。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产业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在日常状态和应急状态之间“顺畅双向切换”的能力,对一个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而言会越来越重要。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明晰应急状态下各方的权责边界,细化应急征用及补偿等实施细则,以更高的法治化水平来最大限度提高应急响应速度,这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事后恢复到日常状态的速度。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预案精细化设计制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紧急状态事先准备好相应的一揽子政策储备。此外,还要分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有效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储备体系。
第二,提升实现新产业新业态与传统产业之间“平稳衔接”的能力。
传统产业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转换是必然趋势,同时也会带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当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处理好这些社会变革挑战比处理好技术变革挑战通常要更为困难,因此也更为重要。
在此次疫情中,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客观上加快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速度。从机遇看,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线消费等一批远程非接触式的经济活动得到了宝贵的试错机会和发展空间;“零工经济”等就业形态也得到了更多认可。这正是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的,也坚定了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机遇的信心。与此同时,挑战也相伴而生,比如,一些传统行业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遭遇困难并由此引发就业等问题;存在数字治理体系建设跟不上、亟需界定和规范新的劳动关系等问题。能否处理好挑战、抓住机遇,都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