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多国都采取过减税政策,特朗签总统在2017年末送给美国民众的“圣诞礼物”——减税法案,帮助美国经济在2018年持续回温。该法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刺激了消费、推动了制造业回流与能源行业的投资。但需警惕的是,由减税带来的多个行业刺激目前已近乎探底,随之而来的庞大赤字如何解决也考验着特朗普政府的智慧。
对于中国来说亦如此,这次减税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与“减”相对应的是如何让企业用这些省下来的钱去“增加”新动能。这需要激活企业的活力,让它们不仅眼前有活力,还要在投资、研发、创新等各方面有长期打算。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活力才能持续,为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再次是“财”与“政”
所谓“财政”,既要有“财”,还要有“政”,如果说“财”是经济,那么这个“政”就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权”“政治”和“政策”。经济新动能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发力,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只有各项政策形成合力,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当然,这些政策绝不仅仅是数字变化,更在于政府体制变化,改革才是根本,包括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土地制度问题、金融体制问题、社会体制问题,以及国企体制问题等。更重要的是,减税不应是一时的刺激行为,而应让“薄税负、轻徭役”成为政府运行长期坚持的政策。正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此前所说,只有百姓认可,政治才能稳定,这也是财政政策制定的逻辑和方向。
希望是次减税降费的硬指标能成为一把钥匙,在“财”与“政”的相生相伴中破解经济下行风险的难题。
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竭泽而渔“,而是要“放水养鱼”,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进一步优化中国的营商环境,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