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文化方略强调“深化两岸文化往来”有其重要的战略导向 |
中评社╱题:十九大报告文化方略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作者:周天柱(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指出,十九大文化方略强调“深化两岸文化往来”有其重要的战略导向,从以往注重数量,适时改为务实地注重品质,重“质”高于重“量”是客观现实的选择,这有利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同时为历经磨难、折腾的两岸关系终究要摆脱两岸同胞所不齿的“政治雾霾”后走入正轨,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2017年十月,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代表大会被称为“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是因为大会报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来临。习近平在报告中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提出的14条极有针对性的基本方略,为中国今后5年、15年,乃至于30年的发展,描绘了方向已定、鼓舞人心的壮丽蓝图。
十九大文化方略深化十八大战略取向
重温中共十八大报告,此报告对文化的定位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将这一定位进一步提升,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照这两份报告,对文化的定义都涵盖了民族与人民,但后者认为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血脉、精神层面,须持续升高至最高的灵魂地位。将文化定位灵魂,就意味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经过5年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大对外开放,中国大陆重新树立了曾经一度散失、缺乏的文化自信,并站上了新的战略制高点。中共第一次在5年一次的党代会报告中,郑重、系统地阐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之间所存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即有了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极其重要性,进而凸显了文化在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
文化既然具有如此高的战略地位,那纵观两岸文化交流,在十八大报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继续前行,在十九大报告第12条基本方略中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扩大”改为“深化”,有着不同的深层次的含义。马英九执政时期,由于解决了“两岸同属一中”这个重大问题,扩大交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扩大规模,提升基数,对加快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如今大陆面对的是一个否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政权,在两岸官方、半官方往来停摆的同时,加强两岸民间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但必须看到,马英九时期扩大交流是建立在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之上,而现阶段双方互信基础已不复存在。十九大文化方略强调“深化两岸文化往来”有其重要的战略导向,从以往注重数量,适时改为务实地注重品质,重“质”高于重“数”是客观现实的选择,这有利于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同时为历经磨难、折腾的两岸关系终究要摆脱为两岸同胞所不齿的“政治雾霾”后走入正轨,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现阶段对两岸文化融合存在相对立的两种作用力
一、中华文化全球地位提升有利于两岸文化融合
蔡英文大搞“文化台独”可谓“生不逢时”。对她最为不利的是,国际大潮流与由她主导的现今岛内所蔓延的这股浊流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国际社会日趋瞩目的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一直享有独特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由文化来具体承载、表述的世界古文明,如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以及北美洲的上古文明,如今或早已覆没,或割裂中断。唯有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屹立东方,独立发展了五六千年,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持之以恒的自我超越精神及万古常新永恒价值。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中,历代政权历经盛衰兴亡,但只有朝代的更替,没有民族的灭亡,中华民族历经艰辛困苦,却能够多难兴邦,愈挫愈勇,成为全球公认的历久弥新、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强韧性的民族,很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维系整个民族的中华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纽带,与民族、血缘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共同认知的思想理念、伦理基础、道德范畴、社会内涵,因此具有一脉相承的惊人生命力,体现在后朝认同、接受、继承前朝的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内涵,始终牢牢维系着自身的同一,自身的聚合,自身的完整,自身的发展,自身的深化。中华文化超强的生命力就是国家强大的生命力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始终是中国根,两岸根,是永不能丧失、永不会消亡的两岸魂。
母体文化与分枝文化(大陆文化、台湾文化)的关系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母体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分枝文化求之不得的好事。中华文化在大陆经济崛起的强大推动下,已开启了复兴的征程,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定在于中华文化进一步实现文化领域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于历史遗留的种种原因,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不少差距,这是事实,不可否认。可依托强大的母体文化来梳理整合,双方的差距可缩小,长短可拉平。随着中华文化在全球地位越来越高,必将有利于两岸文化之间的互相整合、融合发展。
二、岛内多方位推行“去中国化”力阻两岸文化融合
与历届台湾“总统”相比,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蔡英文首屈一指。因为她深知:没有青年的选票,民进党就无法执政,而要影响广大青年,唯有大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文化与教育。因此尽管前任马英九放弃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蔡英文却迫不及待指使下属为其抬轿,很快夺回了会长职位。
蔡英文上台执政一年半,经济复苏虽毫无起色,却在“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方面先声夺人。其主要手段有三:一是尽可能淡化岛内文化的中国色彩。这一年多来去孔、去孙、去蒋、去郑(成功)的动作频发,如对以孔子生日为节日的教师节、让台湾摆脱日本统治的光复节开刀,原本放假,现已取消。二是若无法淡化或取消的中国文化部分,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尽量设法减少,从以往占篇幅总量的45%-55%,降低到35%-45%,再进一步减少至30%以下。三是对无法否认、诋毁的中国文化部分,便“自我创造”有别于中国文化的新的文化体系。比如在岛内极力提倡讲台语,可台语就是闽南语,这很容易又联想到中国。于是改以罗马拼音指定发音体系甚至文字;推动修改台湾时区,改为与日韩同步。如此多的“去中国化”的所作所为,突显蔡英文急于在文化领域完成全面“台独”的急迫心情。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者,先灭其文化”。蔡英文忙于完成“文化台独”最后一里路,着眼于全面切割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天然联系,力阻两岸文化的必然融合。但事实已经证明并还将继续证明,这种人为逆向的阻扰完全是徒劳的。
必须认清两岸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
根据以往的经历,不管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还是在民进党掌权时期,伴随两岸文化交往的两岸文化冲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此贯彻十九大所提的文化方略,深化两岸文化的交往,就必须认清两岸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必须看到两岸文化冲突对两岸文化融合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杀伤力。冲突不止,融合不成,这是一个基本道理。唯有广视角、多范围寻找到酿成两岸文化冲突的根源,才能逐步排除两岸文化融合的种种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