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要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扩张信贷则不但要面对严格的内控约束,以及未来风险暴露期的终身追责,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区别定价,负担十分沉重。显然,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敬而远之,选择信用风险低且有政府信用隐性担保的央企、国企更加省心省力。久而久之,银行对于企业的信用风险区别定价能力持续不足,且由于中国外部独立信用风险评价事业的混乱孱弱,信用评价及风险区别定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进程当中的一个顽疾。
同时,由于当前银行业务模式都较为保守,即便如金融市场部门,每天的交易也维持在银行间市场一些风险回报较低的金融工具上,比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城投债等。这就使得中国银行体系长期没有进行较为复杂金融交易的能力,限制了银行运用大量复杂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对冲的可能。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金融衍生工具对于银行实施信用风险对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风险对冲操作的同时,也相应释放了银行对于一些潜在信用风险较高的客户进行信用扩张的空间与可能性,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得以进一步宽松。
纾解信用扩张“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政策建议
文章表示,通过对于信用扩张“最后一公里”问题症结的详细分析,我们对于纾解该问题,进而优化实体经济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帮助广大民营企业与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监管机构应在银行资本/资产约束标准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激励商业银行参与股权与类股权的直接融资活动。根据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版》,对商业银行持有资本市场股权和类股权融资工具风险权重进行了一定调整和明确。首先明确了对于公司发行的次级债券及其他未明确规定的非股权资本工具,将被赋予150%的风险权重;商业银行持有的投机性未上市股权,风险权重为400%;对于绝大多数其他情况商业银行持有的股权,风险权重为250%。其次是明确了在监管机构特许情况下,允许商业银行运用金额不超过一二级资本总额10%的资金开展股权投资,并可享受风险权重100%的优惠。
中国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制定银行体系通过风险共济基金对实体企业进行救助投资的相关业务如何进行资产风险准备计提的具体规定,激励银行体系通过相关实体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进行市场化资本挹注。
当前,银保监会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准确把握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控风险的关系,正确理解监管政策意图,充分利用当前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例如,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腾出更多信贷投放空间。推动定向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尽快落地,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督促银行适当提高利润留存比例,夯实核心资本,积极支持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打通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渠道,增强信贷投放能力。相关措施应继续坚持,并研拟适时适度增加力度,提升银行必要时刻补充资本的渠道与工具,以保证银行资产扩张的资本条件,夯实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进行信用扩张的资本基础。
二是监管机构应继续坚持指导银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甄别,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进一步调动基层信贷投放积极性,银行也需加强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的经营宗旨与服务意识。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加强贷款成本和贷款投放监测考核,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督促银行机构综合分析民营企业风险状况,加大对主业突出、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适度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扩大银行业发展的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尽快提升中国银行业服务的专业性。未来中国金融业将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压力。银行业很难延续以往国家银行体系之下的路径依赖,即选择模式相对简单、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而获取丰厚的利差收入。应该立足于深厚的人财物力资源积淀与网络优势,大刀阔斧地进行发展模式创新改革。调整自身业务结构与业务发展方式,提升自身全方位利用金融市场进行业务拓展与风险对冲与规避的专业性,有效提高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与资产证券化技术进行资产风险分散配置的能力,以进一步释放资产业务扩张的空间,为改善实体融资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服务。
大力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性发展大量金融衍生工具,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受益于近年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金融业综合统计系统的建立,进一步发展中国衍生品交易的时机已经日渐成熟。
我们相信,通过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通过监管体制与内部激励相容机制的调节,中国银行体系能够突破信用扩张的“最后一公里”,商业银行将迎来资产负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而这是中国当前逆周期调节政策周期之下,迫切需要银行体系完成的重大使命。虽然这其中总是无可避免地蕴含着资产风险水平上升的隐忧,但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本身就是持续风险经营的过程,在银行合理进行业务扩张,进而支持实体经济复苏的过程当中,从历史经验看,银行的经营风险反而可以得到缓释,而不是加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键是要适应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就业的需要。只有经济好了,金融才能稳定和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在全球银行业之中已经首屈一指,但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用支持,却趋于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由银行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模式,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方面相对于金融市场存在“先天不足”。在市场经济日渐发展、金融监管日渐强化的今天,银行过度汲取社会资本,却难以再不计成本对实体经济进行信用扩张,这就促使我们尽快建立一个以法制与信用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市场。唯有金融市场可以化解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进行信用扩张的固有风险集中难题,从而真正支持社会融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