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一所学校正在上直播课(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中评社香港9月6日电/“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是被寄予革命性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中国,教育从业者们正努力用在线教育抹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不平均的现象。
美国《侨报》9月4日载文《在线教育或可抹平中国数字鸿沟》,文章说,根据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1999年提出“数字鸿沟”理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由于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互联网应用在教育领域或许会加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然而,在中国一些地区的实践证明,在线教育反而有助于抹平“教育鸿沟”。
例如,四川成都七中等学校,通过开展全日制远程直录播、植入式教学,辐射中西部地区9省1市,发挥了名校的教育资源优势。16年来,已有7.2万名“远端”学生全天候跟随着成都七中的网络直播,一起上课、作业、考试,读完高中三年。这些学生中有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多数学生成功考取了本科。《中国青年报》称之为“可以改变命运的屏幕”。目前,内地不少省市都将在公立学校开展“在线教育”列为重要发展计划。例如,安徽省计划通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表安排、统一教学进度”,实现全省教学点全覆盖和远程授课常态化。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正式提出“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整个教育行业料将在在线教育领域有大动作。
用在线教育抹平地区间教育差距的逻辑十分清晰:与20年前“数字鸿沟”理论提出的时代不同,在不少农村都靠发展电商致富的今天,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得性差距不大。而在线教育可以使教育资源低成本地在欠发达地区进行复制。以网络授课为例,“远端”学生的数量可以多到没有上限。但是从授课效果来看,整体上的效果差别幷不大。这等于改变了一个群体的知识结构,改变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
然而,在线教育理论虽好,但实操层面仍有几个问题不可忽视。
首先,在线复制的“标准化”特征与教育特有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