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大厅。 |
中评社北京7月27日电/得改革风气之先,浙江人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空间里上演了发展奇迹。然而,如何冲出地狭人稠、资源稀缺的瓶颈,突破要素制约的天花板?
浙江日报报道,近年来,浙江省抓住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这根关键指挥棒,通过深化水、电、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亩均”论英雄,为浙江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和有利的要素保障。
海宁
要素改革,培育亩均英雄
海宁市盐官镇,浙江晨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厂房大门口,工人拿着扳手拧下固定脚手架的螺丝,拆除脚手架后,一个9层高的全自动化仓库就正式竣工了。
“即便只是一个仓库,也要发挥最大效用。”晨丰科技运作中心副总经理陆伟说,“以前这样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只有1500个仓储位,现在能达到6500个。”
2013年9月1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批覆海宁市试点总体方案,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要素改革中,海宁综合企业每亩用地的税收、产出、消耗等因素对企业进行考核,用A(A+、A)、B、C等级对企业进行分类,再按企业类别实施差别化的电价、水价、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权交易价格等政策,并优先保障高分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
“由于连续4年被评为A类企业,2013年到现在公司光是房产税、土地税就减免了113万元,最重要的水、电等各种生产要素都向我们倾斜。”陆伟掰着指头算过,晨丰科技4年来从来没被拉过闸、限过电。节约下来的成本和越来越稳定的收益,让以生产灯头起家的晨丰科技把触角伸到了LED散热结构件领域,促成了企业的腾飞。
在要素改革倒逼机制面前,企业加快了提质增效的步伐。
浙江显昱纤维织染公司,2013年亩产税收仅5.6万元,被评为落后淘汰的C类,2014年被浙江多元纺织通过股权收购兼并后马上投入1.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短短一年间,显昱纤维织染公司就拿到了沃尔玛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大额订单,第二年实现产值3.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