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十条”施行以来的五年,也是浙江攻坚克难、践行绿色发展的五年。据统计,浙江省已累计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涉及企业1.3万家、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11.8万家。淘汰的落后生产力,不仅腾出了更具活力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风清气净、水美岸绿的生态环境。
建章立制,控制污染源
浙江治气,部门协作,通力谋划。
穿梭于街头的汽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浙江向着绿色发展目标靠拢的每一步努力。
杭州市曾做过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发现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中,机动车尾气占近40%。而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约等于14辆国三绿标车或28辆国四绿标车的排放量。2014年初,“淘汰10万辆黄标车”被写入省政府当年明确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中。为达成这一目标,环保与公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已累计淘汰黄标车60.81万辆,于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淘汰任务。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正在成为各地公共交通的新标准和关键词。2016年,杭州主城区的6000余辆公交车全部用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主城区公交“绿色化”的城市,正式告别“柴油时代”。预计到2025年,杭州全市范围内运行的公交车将全部更新替代为新能源车辆,新能源车辆占比社会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以上。在杭州的领跑下,全省各地纷纷用“绿色出行”的方式改变城市。宁波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将达65%以上;下月在温州,新增195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
为了守卫这片蔚蓝天,浙江多部门通力合作,让改变无处不在。“车”的变化外,“油”也在发生改变。在商务部门的推进下,浙江省推进油品升级,提前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成为国内率先执行国五排放标准的省市之一;发展改革(能源)部门加强煤炭总量控制,累计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4.5万台,圆满实现煤炭总量负增长目标,完成全部大型燃煤火电机组、基本完成燃煤热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农业部门努力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前一年完成90%的利用目标,今年将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露天焚烧,加强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扬尘控制,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控制“7个100%”要求。
大气污染的原因,除了本地污染源外,输入性污染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浙江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着力破解大气污染长距离传输、区域间相互影响的世界性难题。今年是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第五年,浙江省将继续与上海、江苏、安徽共同努力,强化PM2.5削减与臭氧协同减排并举,实事求是明确防控重点,因地制宜实施分区管控,优化协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