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过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环境治理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说,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生产方式正在浙江形成。
建机制保长效
河湖更美丽
水环境治理如何摆脱“反覆治,治反覆”的怪圈?实践证明,河(湖)长制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近年来,天台县河湖生态持续向好,治水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年被授予“大禹鼎”银鼎,这离不开当地在河(湖)长制上的探索和完善。
除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外,天台通过建立人数众多的“十米河长”队伍,将河长体系延伸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当地党员、干部按照“房前屋后、就近就便”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带头认领十米长的小微水体,确保全县每条河道、每个水体、每个时段都有人管。
除了河(湖)长、民间志愿者助力治水外,浙江剿劣任务最重的33个断面,还配备首席技术顾问。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环保专家学者,一人负责一个断面,担当治水“最强大脑”,主动上门,满足当地治水技术需求。
剿灭劣Ⅴ类水任务最重的台州,今年能拿到“大禹鼎”,科技专家助力良多。在台州的金清大闸断面,专家团队与河长每月会商对接,会议一开就到深夜。在金清大闸,专家团队对断面的污染源作了调查,提供了水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方案。包括在流域设置人工湿地、增加水体监测设备、投放生态修复填料等一系列措施,为剿劣治顽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基层治水经常会面临现实的技术难题,蛮干肯定比不上巧干。”台州市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沉下
来”的技术专家们是“及时雨”。
生态环境是易碎品,治水并非一劳永逸。接下来,浙江省将在充分总结优秀市、县(市、区)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碧水行动,持之以恒抓“五水共治”,着力在深化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扩大工作成果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