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电/据新华社消息,台北市民大道一段高架桥下,一所始建于1900年的木屋掩隐在绿荫里。不远处的台北车站人流如织,这座身居闹市的逸仙公园里仅游客两三和几位休憩的老人。
“逸仙公园”自然与孙中山先生有关。1900年、1913年、1918年,他三度踏上宝岛台湾,第二次就下榻于此地的“梅屋敷”旅馆。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记者来此造访,因为疫情,史迹陈列展暂停开放,只能漫步庭院,遥想当年……
辛亥革命与台湾之关系,可追溯至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耻辱与最深的伤痛,直接点燃了孙中山推翻清廷、振兴中华的革命激情,同年他领导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创设兴中会时,中山先生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1897年,他派陈少白赴台,联络爱国同胞,在台北成立了兴中会第二个分会。
1900年9月,孙中山化名来台,在台北指挥策划惠州起义,受到日本殖民当局严密监视,起义失败后被驱逐。中山先生首次来台停留42天,奔走传播革命思想,台湾进步人士深受感召。1910年,同盟会台湾分会成立,隔年4月广州起义参加者中就有台籍会员许赞元等,后来又有蒋渭水、连横、赖和等70余位台籍人士加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响起,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9天后,澎湖渔民章吉辅驾船突破日军封锁,前往大陆参加革命军。台湾学者陈三井说:“武昌首义消息传到台湾,日人统治下的台湾同胞莫不翘首西望,兴奋异常,继之投效祖国者,日有数起。”
1912年元旦,孙中山向中外宣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受辛亥革命鼓舞,台湾同胞民族自尊心大增。史料记载,当年岛内民众奔走相告,购买孙中山、黄兴等人画像和武昌起义图片,挂于厅堂。台湾爱国志士更看到摆脱外族统治、复归祖国的希望,1912至1915年间,南投、嘉义、台中、台南、苗栗、台北等地反日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