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第二届两岸青年交流与融合发展研讨会举行
http://www.CRNTT.com   2018-12-10 00:18:45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孙亚夫主任致辞(主办方提供)
 

  在大会的专题演讲环节,北京联合大学朱松岭教授提到,台湾民意的内核没有改变,就是“求发展、要尊严”,变的只是因应不同时势,或在特定政党操弄的下民意表现形态。台湾青年通过选举这种特殊方式领会两岸因素在台湾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并进一步理解两岸共同体和台湾共同体的关系。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潘兆民教授认为,当前两岸当局正在进行“好感度”和“疏离感”的竞争,两岸接触是影响台湾青年认同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台湾青年面对一系列惠台措施及各种诱因方案,已然改变了两岸态度,产生了有利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正面态度因素。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曾润梅分析了台湾青年世代民意走势和新变化,认为当前台湾青年出现了“统升独降”的新趋势,他们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更趋务实理性。大陆大力推进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年轻世代提供了机会,促使其世代反思岛内经济生态,这些民意新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台湾首府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添财以“台湾教育力”为主题,论证了台湾经过二十余年的教改,实现教育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导致质量失衡、资源稀释等问题,再加上少子化的影响,必须要重视证据本位的教育政策评估准则,转型创新教育政策,才能力保台湾在人才竞争中胜出。台湾佛光大学人文学院谢大宁教授在发言中说道,“去中国化”和“再日本化”是台湾认同问题的一体两面,“台独”份子的“去中国化”,不只是“反中国”而已,而是有着一种虽隐晦但也清晰的走向。国际关系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于强主任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再现选前韩国瑜与陈其迈的网络声量对比情况,深入解读了“韩国瑜现象”,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厦门大学等两岸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在分组讨论中,就两岸青年交流与融合等问题作了深入讨论。此次会议召集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从群际接触理论视角,就陆生与台湾青年学生的接触现状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两岸关系局势的复杂性与两岸青年交流的丰富性和动态性,决定着两岸青年群际接触的多样性,两岸青年群际接触已经从交流初始的想象建构型接触,进入到交流合作型为主,想象建构型接触和融合发展型接触为辅的阶段。呼吁两岸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看待青年学生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加宽广的接触空间和平台。

  本次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各界学者的真知灼见,与会者从各个方面深入讨论了促进两岸青年深度交流合作、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发展迈上新台阶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