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认同的建构与统合
http://www.CRNTT.com   2013-02-15 00:15:25


表1:2008年与2012年“总统”选举的蓝绿得票率
表2:台湾民众的身分认同
 
  如果以近年来在两岸交流中,经济获利较多的地区,在2008年与2012年的台湾总统大选时,投给相对支持或反对两岸交流的蓝绿阵营选票看来,经济利益并未让这些地区对两岸交流产生明显的认同变化。

  表1:2008年与2012年总统选举的蓝绿得票率
  资料来源:联合报整理自中央选举委员会④

  由表1来看,相较2008年与2012年的总统大选,不论是大陆观光客来台重镇的南投日月潭的埔里与鱼池、嘉义阿里山,或是采购柳丁的云林古坑、采购文心兰的嘉义大林、契作虱目鱼的台南学甲、采购石斑鱼的高雄永安,原本的蓝绿基本盘势并未明显改变,反倒是相对支持两岸交流的蓝营得票率减少。

  虽然这中间也涉及经济景气、候选人特质等因素,但不容讳言,徒有经济上的利益并不够,况且不是所有台湾人民均能在两岸贸易中获利。例如台南市学甲区契作,虱目鱼养殖的500余户,只有120余户参与契作,比例仅1/4左右;如果加上邻近北门、七股等区,甚至是嘉义、高雄等县市,2011年度全台湾总产量的45,000公吨,契作只有1,800公吨,比例更只剩4%。看到别人有契作而自己没有,相对剥夺感难免滋生,对两岸交流的凝聚认同反而不利。

  纵使获利也不见得会支持两岸关系进一步深化,例如契作在2012年选举未能扭转台南学甲当地基本盘,在蓝绿政党阵营3:7的投票倾向中,顶多只是投票率71%比全市的74%低,废票率0.8%比全市的0.7%高,亦即当地选民只是消极的不投票、投废票,而非积极的投票支持蓝营与其延伸的两岸积极交流政策,因此凝聚认同的目标也就难以达到。

  认同的建构与统合

  如果欲将两岸“建构性认同”所产生的异化,导回“本质性认同”的凝聚,减少甚至消弭“反认同”,则必须寻求两岸认同的连结关系。

  在一份问到“您觉得自己是不是属于以下这几种称呼”且可以复选的民意调查中,2012年8月的结果是亚洲人有70.9%、华人有68.0%、中华民族人有75.1%、中华民国人有83.2%、台湾人有95.5%、中国人有44.6%。

  同样的问题在台湾总统大选刚二次政党轮替后的2008年9月也进行调查,结果则是亚洲人有73.5%、华人有67.3%、中华民族人有75.4%、中华民国人有84.9%、台湾人有95.9%、中国人有46.6%。⑥

  表2:台湾民众的身分认同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台湾指标民调

  从表2观之,建构性认同让“台湾人认同”高达九成五,“中华民国人认同”也有八成四左右,“中国人认同”只有大约四成五;但是台湾和中国大陆交集的“中华民族人认同”仍有七成五。

  所以导回“本质性认同”共识的途径,在于透过中华民族的连结关系,运用现在仍有的“民族认同”基础,推进“建构性认同”;推进“建构性认同”的重点,在于建构“制度认同”与“公民意识认同”;“两岸统合”主张的两岸共同治理模式,正是建构“制度认同”与“公民意识认同”的途径。

  因为“两岸统合”是在既有的“多层次治理”(Multi-levelGovernance),亦即“国家的”(National)、⑦“次国家的”(Sub-national)、⑧“跨国家的”(Trans-national)治理基础上,⑨建构“超国家的”(Supra-national)治理;这种超国家治理的模式,包括了经济、货币、文化、身份、安全、国际参与等范畴,⑩两岸可以一起面对问题,例如全球经济不景气、周围领海的争议等,共同解决难题,合作达成超然目标(Super-ordinate Goals),⑪则两岸共同命运将渐次形塑,两岸“制度认同”与“公民意识认同”将逐步建构,台湾与大陆、主体性与统一性,将可能“对立统一”的辩证出两岸和平、人民幸福的未来。

  注释

  ①马英九,“总统101年国庆大会演说内容全文:不畏艰险.携手向前”,中国国民党全球资讯网,2012年10月11日,http://www.kmt.org.tw/hc.aspx?id=89&aid=7598。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年11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11.htm。

  ③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2.

  ④联合报地方中心,“大陆采购区蓝绿得票比较”,联合报,2012年1月15日,http://mag.udn.com/mag/vote2012/storypage.jsp?f_ART_ID=366624。

  ⑤台湾指标民调,“台湾民心动态调查、两岸关系与印象民调”,台湾指标民调,2012年8月27日,http://www.tisr.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8/TISR_TMBS_201208_2.pdf。

  ⑥类似团队成员在远见杂志民调中心时进行的民调结果。

  ⑦当然,两岸关系不能简单化约成为国与国的关系,其应是治权与治权的关系,而反映出来的结果可见于两岸之间签署的协议定位。

  ⑧例如两岸的省市、县市、乡镇等地方政府之间互动。

  ⑨诸如两岸的学术、科技、经贸、文化、社会、宗教、体育等非政府部门交流。

  ⑩张亚中,“论两岸统合路径”,统合方略(台北:生智文化事业,2010年),页79-100。

  ⑪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 New York:Routledge,2006 ), p.45.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3年1月号,总第181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