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佛光大学研发长谢大宁(中评社 王永雪摄) |
中评社武汉7月4日电(记者 黄蔚 王永雪)出席武汉大学举办的“甲午战争双甲子学术研讨会”的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佛光大学研发长谢大宁,在会后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交流可增进两岸互相瞭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流对两岸认同感的作用已达边际效应的极限,北京可主动创建各种“两岸共同参与”的机制以吸引台湾,如此或可让两岸统一“水到渠成”。
谢大宁直言,交流虽能让两岸民众瞭解彼此想法,但并不足以促进两岸更深层的融合,且经济交流涉及利益是否均匀地算计,也会产生摩擦,因此两岸交流到达一定程度后,便难以有进一步的贡献。谢大宁表示,大陆为统一而进行两岸交流的目标很明确,追求和平统一,并不追求暴力解决,但交流对这个目标的贡献已到极限了。
谢大宁认为,台湾有一百多万人在大陆工作,每年有几百万人与大陆交往,因此两岸已不是完全陌生的状态,但两岸的深层认同却越走越远,由此可见,仅依靠交流不能促进认同。谢大宁以一份民意调查为例指出,台湾学生赴大陆交流,由于同文同种,交流很顺畅,但回到台湾之后,依然觉得与大陆之间你我分明。至于两岸经济交流,台商选择在陆发展,谢大宁则表示,商人无祖国,若只有经济利益而无参与事务的机会,商人对大陆亦不会有认同感,甚至对一些台湾民众而言,“中国”这个概念带来的反而是挫折感。
谢大宁指出,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同,台湾在甲午战争之后只有内战的四年与大陆重迭,不参与大陆事务已达一个多世纪,没有参与机会自然没有感情基础。谢大宁认为,台湾对大陆缺乏认同感,李登辉、陈水扁等政治人物的操弄只是推波助澜,若两岸没有共同参与机制,缺乏认同或是必然趋势。
谢大宁还认为,积极争取统一的大陆应主动创造“两岸共建”机制,吸引台湾参与。谢大宁以海西经济区及平潭特区为例,认为大陆正开始构建参与机制,但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受很多条框限制,难实现平等共建。谢大宁建议,大陆可考虑以“两岸共建”为对台政策的思维模式,而以大陆的人才力量,必能构建合适的平台吸引台湾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