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之辨
第二篇“正理之辨”,包括12篇文章,理清一些基本的认识与观念。包括:“一中同表”或是“一中各表”才能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第13, 14, 15章) 经常被学者引述的“德国模式”,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众人是否对其有误解或过度美化?(第16章)一锤定音式的公投是否为解决两岸僵局的最好方法?(第17章)
本篇文章还讨论,两岸史观的异同在哪里?(第18章)正确的史观应该为何?(第19章)牵动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史观是如何发生变化?为何独台史观是目前台湾社会的主流?为何独台的史观、论述、政策无法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第21, 23章)为何马英九政府即使在第二任也无意推动和平协定的签署(第20章)台湾目前的认同如何受到政治性因素所影响?(第23章)目前所说的“九二共识”内容是否与1992年的“九二共识”一致,还是它已出现了异化?(第22章)“和平协定”是否应该有一个精确的定义,还是一般两岸事务性协议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和平协定?如何正确认识两岸和平协定的性质?(第24章)
以上这些争议性的见解如果不能厘清,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会颠簸不稳,更有可能停止或倒退。本篇文章即是这些争议性观念的正理之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