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多元联动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5-12 07:33:21


  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充分释放和有效发挥城市、园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方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走向平等的、优势互补的多元联动模式,将为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济日报发表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孔令池文章称,目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也正是在政府的行政主导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得以快速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唯一的主体,都市圈、园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各方有机结合,共同发挥各自优势与作用,能有效促进并实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深入研究发现,充分释放和有效发挥城市、园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走向平等的、优势互补的多元联动模式,将为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文章认为,政府在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定位,应逐步从战略主导者转向统筹协调者。

  一是应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的指导下,促使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市场,将政府的作用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大力推行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公开制度,细化政府责任归属,真正做到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法无授权即禁止”。

  二是适当借鉴美国地方政府联合会制度,组建包括上级行政人员、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利益相关体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在研究策划、统筹规划、沟通协商、评估监督、信息服务、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形成常态化、实体化、专业化运行机制,推动和引导长三角地区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三是通过合作共赢和利益共享捆绑各地区经济发展,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考核,不断提升地区间的合作积极性,形成发展的合力。

  四是探索政策配套保障机制、立法保障机制以及资金保障机制等,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力释放都市圈的空间载体优势

  文章表示,以都市圈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本质上是要中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城市间形成竞合并存、互为依托、交互影响的有机发展整体。

  一是加快跨区域不同等级公路衔接、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有效支撑都市圈有序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能级,促进各地港口与货物主要生产地、主要消费市场的衔接,加强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如航空运输等)与主要港口的对接。

  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实现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市优化配置,降低都市圈的商务成本。

  三是协调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发展定位,整体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一体化,实现都市圈内城市的功能互补、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和特色化发展。

  四是优化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劳动保障、食品安全、旅游文化、养老服务、政务服务等的跨城市协作供给,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水准的同城化。

  五是加强都市圈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合作,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层级布局。

  合理推进异地产业园区合作共赢

  文章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推动异地产业园区合作是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下,以管理输出、资本合作等方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联合共建产业园区,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产业园区间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错位发展、双方互利共赢。异地产业园区合作不能简单地“拉郎配”,这种模式很难持续有效地调动开发经验相对丰富的发达地区政府或园区的积极性,并非长久之计。

  推进异地产业园区合作,一方面,必须理顺合作双方的管理体制,成立共建产业园区合作协调机构,如建立长三角异地产业园区相关工作推进小组,解决双方政府横向联系、协商渠道较少的难题,有组织地对接双方的发展需求,找准双方的共赢点,引导产业园区和企业“组团式”异地共建产业园区,促进区域资源要素价值对流与配置重组;另一方面,必须形成风险与收益的共享机制,解决好合作产业园区间GDP统计、税收优惠、税收分成、投资支持、经营收益分配、土地政策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性问题,强化开发经验相对丰富的发达地区政府或园区的经济收益,有效提升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产业园区合作双方的互惠、合作、共赢。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