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胜利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中评社 鱼莎莎摄) |
“我们也说社团需要老中青,也希望在社团中有30、40岁的理事,但是比较难。”孙胜利表示,个人很难改变社会大环境。他自己念书的时候媒介语都是中文,而现在的环境下,父母以子女前途为重。他自己的孩子也只在华校念到小学毕业,就去英校读书,好为去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做准备。加上现在年青人喜欢上网,不再以“群聚”的方式交流感情。因此即使他经常动员子女一起参加活动,但“他们藉口比较多,说没时间”,而其实,“时间要是挤肯定是有的”。
老一代经历丰富 贡献华社
另外一方面,文莱老一代华人普遍喜欢参与华社,由于时代关系,他们不少经历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穿梭于各种各样的社团之中。
以孙胜利为例,1968年在文莱中华中学毕业后在华校教书,先后12年;1980年开始从商,经营电器业;1985年开始在当地一所华文学校任董事,负责学校资金、运作,延续至今。以职业背景为线索,孙氏先后加入电器商公会、校友会,又因为兴趣爱好关系加入太极学会、篮球总会等华人团体。加之孙氏本人从小在周围都是马来人的水屋长大,说得一口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马来语,代表华社与文莱官方进行沟通。与此同时,他的书法造诣不浅,经常为社团、喜事、治丧委员会等执笔。
据当地中文媒体易华网统计,文莱目前仍然活跃的华人社团约50家。成立最早的是1930年注册的马来奕机器研究所,这类华人为核心的行业组织,当时遍布东南亚,多称为“华人机器工会”,是以从事机械工作的技术工人组成的互助,非教育性的业缘团体。其他团体中,有以血缘、地缘为代表的“福建宗亲会”等团体,也有以兴趣爱好为代表的“羽毛球协会”,还有校友会、商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