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智库研讨中美战略竞合博弈问题(中评社记者 余东晖摄) |
中评社╱题:运筹中美竞合博弈应镜鉴冷战危机管理 作者:陈向阳(北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作者指出,在某种程度上,一部美苏冷战战略竞争史就是一部美苏危机及其应对管理史。双方危机管理从无到有、由不成熟到成熟,对冷战的总体可控、有惊无险功不可没。面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美战略博弈更趋复杂激烈,有必要温故知新,系统梳理美苏冷战时期的双边危机及其应对管理,镜鉴并超越冷战,增强战略主动,管控中美竞争,避免“新冷战”,助力中国和平发展与复兴伟业。
一、双边危机是美苏冷战战略竞争最激烈的形态
首先,关于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
国际危机指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和争端加剧,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武装冲突或国际战争的危险状态,又称国际军事危机。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激化会引起国际争端,国际争端如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国际危机,对国际危机不及时控制和有效管理,就可能引发暴力性的国际冲突或国际战争。国际危机的引发方式很多,可能是由某一方为寻找战争理由、蓄意制造事端而引发危机;也可能是争端各方因失控或意外事件而导致危机;更多的则是一方或多方以战争作为威胁和恐吓手段,试图通过冲突升级获取更多的利益,用强势迫使对方让步,如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柏林危机、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等。
危机管理指消除国际危机、防止事态恶化的行为。当事各方为维护本国尊严与长远利益,通过各种公开或秘密管道相互间进行资讯沟通,展开协商和谈判,以缓解分歧和矛盾,降低对抗程度,制止事态恶化,抑制危机后果,并争取迅速摆脱危机状态,这一系列互动的行为即危机管理。成功的危机管理要求各方互相克制,保持资讯管道通畅,并在准确评估各自国家实力与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的有限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谈判,迅速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危机解决方案,做到既扭转局势,又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危及国家利益。
其次,美苏双边危机及其深远影响。
双边危机是指美苏两国间直接发生的危机,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第三方、乃至多方的参与或影响。
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演说为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全面展开,并持续了四十多年,期间东西方冲突事件很多,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是: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安哥拉内战、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些东西方之间的冲突大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直接的紧张对抗,如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第二类是两个超级大国间接的对抗,或者说是一个超级大国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的盟友之间的紧张较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安哥拉内战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都属于此类。
美苏双边危机堪称美苏冷战战略竞争中最直接与最激烈的形态,双方互为争霸主要对手,多次交手、反复较量、几度濒临擦枪走火,乃至险些酿成核大战,不仅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而且深刻影响战后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与此同时,双方也通过激烈博弈来相互试探底线,并藉由危机管理几经磨合,逐渐形成了互不挑战对方核心利益的互动默契和战略共识,也因此维持了彼此分庭抗礼和大致平分秋色的战略平衡即所谓均势。
二、美苏冷战双边危机及其应对管理的主要特征
美苏“冷战”及其双边危机的最大特点在于,两国及其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虽然长期紧张对立,并且东西方之间也曾发生过“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但两个超级大国始终努力避免在战场上迎头相撞。为了避免直接军事对抗(尤其是核战争)导致双方承担难以忍受的损害,两个超级大国都心照不宣,共同遵守一个“游戏规则”,即努力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防止双方兵戎相见。
例如,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的对抗虽然十分紧张激烈,但最终都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显得十分默契,都努力避免危机的升级,寻求妥协的途径。而古巴导弹危机也再次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直接冲突的特点:紧张、激烈,而又不越过一个界限,冲突没有变成战争。因为现代战争的巨大毁灭性,使得避免两国间的战争成为美苏心照不宣、严格遵守的原则,这也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共同利益。①正如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所讲的,美苏两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具体而言,美苏冷战双边危机及其应对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针锋相对,尤其是在危机的前期阶段双方相互斗狠、以牙还牙、展示强硬、高调出击。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乃至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例如,美国之所以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相对占据上风,在很大程度上与美英成功的对苏情报战、间谍战有关。苏联“格鲁乌”(总参情报部)上校潘科夫斯基叛变投敌,于1960年底主动投靠美英情报机构,并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向美国提供了苏联核武器数量等绝密情报、出卖苏联底牌,包括:初创时期苏联战略火箭军及洲际弹道导弹投入战斗值班的绝密情报;有关核武器某些部署地点的情报,并附有具体地形图;有关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建设计画;1960-1961年间苏联军事情报机关的编制、部分驻外情报机构工作人员、某些科研院所驻地等情报;涉及国家重要军事政策、激光武器等新型装备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绝密情报。其提供的情报还证实:“目前苏联的核武器,在数量上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运载手段与美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美国中情局由此断定,苏联在古巴的导弹要真正形成威胁还要16-18个月,并由此判断赫鲁晓夫在危机初期对美国的强硬纯粹是在讹诈美国。该情报对美国高层决策起到了重大作用,肯尼迪总统之所以没有下令轰炸古巴,就是因为其已完全掌握苏联没有能力也不愿与美国开战的内幕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