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赭红沁的奥秘
http://www.CRNTT.com   2020-12-05 09:21:31


图片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北京12月5日电/大公报于12月4日刊登了一篇李英豪关于玉的杂文,全文如下:

  传世的中国白玉,首重温润坚结,白如截肪(最好像羊脂),洁净无瑕,是为“石之美者”。高古玉器,除了注重玉质和相隔的年代,最令“古玉迷”深感兴趣和着迷的一环,就是其天然色沁。例如附图,是西汉初年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墓(位于广州象岗风化的石英砂岩区)出土的其中一件玉剑首。剑首即“标首”,圆形,有纹饰,是镶在剑柄顶端;背面当中有个圆圈沟,大小与筒形的剑柄一样,剑柄顶端就插进沟里;圆槽是用一种薄壁管钻慢慢地钻出来的。剑首玉质上佳,黄中透青,器体厚硕;正面纹饰中央刻一菱花纹,以四朵云涡纹相绕,外饰突起涡纹,边缘有一斜向突棱;底的中间有二小斜孔,外饰勾连云纹。

  南越王墓出土的四种剑饰,皆多有天然的赭红沁,分布位置和面积各不同,活像色彩瑰丽夺目的艺术品,配合独特的纹饰,更吸引人。有人误以为那些是“朱砂沁”,因为汉代王室、诸侯、贵族等十分注重殡葬仪式,必以美玉随葬;除了以水银封墓,以及洒大量石灰吸湿防腐外,墓中会放很多朱砂,因为迷信可辟邪。有些人却妄言是“血沁”,谓赤红色沁是由于尸血的浸蚀造成(故古称“血玉”和“尸古”),甚至指随葬的利剑沾血(生前杀伤人)太多导致,实属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人死去后,入葬时体血怎会再保持鲜红色呢?剑上纵使沾有血迹,凝结和氧化后,早已变成咖啡渣色或褐黑色;更何况在土层下经历了逾二千年。另有人说那是“老土大红”的色沁。须知“老土大红”是“土沁”中的表表者;随葬的玉器皆位于坚实的棺内,并非直接与四周土壤紧密接触,受土沁的机会和影响较少。“老土大红”的“土古”,大多埋于红土层地区,与土层含天然酸化铁也有关系。广州象岗却属风化的石英砂岩区,而随葬的几把“玉具剑”俱为汉初精铸的铁剑,剑身和剑鞘皆用铁作料,长期受水侵地热所蒸,酸化(南土较偏向酸性)的铁质就随水银、石灰与朱砂等逐渐地渗进玉的分子结构间,产生自然的质变,形成这些艶丽的赭红沁,主要乃铁质的化学作用引致,应属一种“铁沁”。

  现今坊间所见,大多属假沁。明代已有人以传世玉器人工染色。古法用虹光草加脑砂为染料,或以红木屑煨玉,使之易变红色。现代更用化学染剂和焗炉造色。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