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警惕“AI算命”吸金套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9-23 07:29:43


  中评社北京9月23日电/扫描微信二维码,进入充满科技感的界面,上传一张面部照片,智能软件解码后就能生成一份号称“看透你一生”的分析报告。易于操作的步骤,以及“神算子AI面相”“大数据AI面相”“AI智能算命大师”等极具蛊惑人心的宣传,让一些人沉迷于算命之中。然而,媒体调查发现,所谓的“AI算命”,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其背后是一条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链,不足为信。

  现实中,人工智能面部扫描主要是通过读取人脸特征,用于身份识别。虽然对通过肤色和其他细部特征辅助判断疾病有一定帮助,但用于看相、算命并不具备科学依据,背后更多是经济利益。据报道,不少“AI面相”类程序都在显着位置说明招募项目代理商,平台是最大的获利者,有的代理商月收入过万元。代理零门槛、层级无限裂变、收益按比例提成,“AI算命”的这种营销推广模式必须警惕。

  对于“AI算命”必须加强监管。“AI算命”要么是无证经营,要么是打着咨询、服务的旗号违规经营。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对此类不法经营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相关网络平台也应强化自我监管,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对于“AI算命”、线上算命等实行有效规制,不给不法经营提供便利。

  同时,对于这种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敛财生意,也需要加大科普力度。“AI算命”过程中收集的个人信息包括微信头像、昵称、用户手机号、正面照片等,如果收集和使用不当,无形中会加大个人隐私泄露风险。所以,消费者也应增强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到此类“AI算命”可能带来的法律及安全风险,自觉加以抵制。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玉龙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