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 |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评社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他指出,中日关系从2014年开始逐步改善,特朗普上台之后这种改善开始加速,但中日关系仍然脆弱,需要注意管控核心分歧,问答内容如下:
中评社:有声音表示,现在中日关系的改善好像是因为中美关系之间的竞争加剧,所以中日才更靠近了,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梁云祥:不完全是这样,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中日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是在中国一方,而不是在日本,不仅仅是国家规模还有力量,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最近几年我们来看,就中国方面,如果想要改善关系,相对而言要容易一些。第二,中日关系新一轮的改善不完全是美国造成的。特朗普是16年上台的,但是中日关系改善的进程是14年就开始了。12年我们说钓鱼岛危机,然后13年年底达到了顶点,中国公布了防空识别区,安倍参拜了靖国神社,恶化得简直是马上要兵戎相见了。但是14年11月份北京的首脑会后就开始改善,达成了四点共识,尽管那时候步伐并不快,但是也是改善的一个进程。到了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应该说加速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它肯定是个促进的作用,但是不是决定的作用。坦率地说,即使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中日关系仍然脆弱。但是现在主观上双方尽可能地不触及那些敏感的问题,能改善关系的,尤其是在比如说文化经济领域,那我们就改善关系。
尽管有人现在说中美“新冷战”、中美“脱钩”,但我认为这个是做不到的,是和过去苏美冷战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是全面对抗,就是两个世界,就是两个集团,经济上都没有来往。现在已经做不到了,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太密切了,就是因为太密切了,所以才有摩擦。如果说完完全全地脱钩,这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尽管双方现在可能有所谓的讨价还价,是你得的多了,我得的少了,在这些方面,但是一下子割断是做不到的。
中评社:最近几年日本外务省每年都会出外交蓝皮书,今年的蓝皮书将中日关系重新定了一个词叫“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安倍首相把之前说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战略”删掉了变成了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像这种词语的变化,没有那么的咄咄逼人、针锋相对,这种表述的删减您觉得有什么样的意义在呢?
梁云祥:完全就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也就是说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词首创是澳大利亚,并不是日本,但是后来日本特别积极,比美国都要积极,安倍不断地提。日本也注意到中国的解读是对抗中国,因此日本想努力改变现状,从南海到印度洋都想发挥作用,所以他们要建立一个规则的、符合国际法的印太战略,从印度到太平洋这个整个航线上,实际上是想约束中国。
日本也知道中国很在乎这个事情,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变,实际上内容不改变,想的事情还是照样做,但为了不刺激中国,不用战略这个词。因为在日语里面,“战略”比中文还要刺激一些,专指安全、军事意义上的。可能不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他也意识到如果总提这个事情,中国人对日本人更缺乏信任了,所以在改善的这个大背景下,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不提这个词,这样他感觉中国方面听起来刺激感弱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