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柳友荣: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实现提质增效
http://www.CRNTT.com   2020-05-18 11:01:02


 
  三是劳动与劳动课的关系。不少学校还没有能够清晰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对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确,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把“劳动”与“劳动教育”等视、“劳动”等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劳动有没有真正起到育人铸魂的作用,核心在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劳动教育”是否存在。只有劳动,没有教育,其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会大打折扣。高等学校体现时代精神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尊重育人规律,综合施策,在教学内容系统化、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方式综合化等方面协同发力,重视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养成,致力于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的培养,关注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的激发。

  四是必修课程与依托课程的关系。《意见》针对学校劳动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存在碎片化、游戏化倾向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普通高校还要明确主要依托课程。高等学校有关劳动课的依托课程可以是专业实践、职业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但是,还应尊重必修课程的不可替代性。不能因为大学生有这些专业训练,就可以忽略劳动必修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对“32学时”的必修课安排须吃透内涵,精准施策,才能达成育人效果。《意见》中有“课时”“学时”两种表述,不言而喻,“学时”既包含教师传授为主的“课时”,也包含学生自主构建、开放生成的体验学习。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落地劳动教育的要求,建构必修课程与依托课程之间的互为弥补、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是各校综合开展劳动教育,尊重统一性与差异性,统筹编制各专业劳动教育指导必须充分考量的课题。

  五是劳动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目前有关大学生的劳动评价相对匮乏,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几乎见不到劳动素养的评价,即使有关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忽隐忽现的评价,比起“五育并重”的总要求仍然相去甚远。《国语》曰:“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从不谙世事的幼儿,到意气风发的少年都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劳动在其成长中至关重要。《论语》中把“洒扫应对进退”视为成人的“基本功”。青少年成长阶段正是道德评价心理的“他律”阶段,他们的成长水平和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自己的成长环境。评价涉及两个重要的元素,即内容和方式。评价内容应该不局限于与专业有关的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还应包括自我服务的生活劳动;评价方式不能简单以分数、等级认定,而应采取质性的、描述性的、发展性的评价。

  六是校内资源与校外保障的关系。现实中,人们很多时候对劳动教育还存在着思维惯性。一提及劳动教育,就想到校外农场,混淆生产性劳动与专业劳动、创新创业活动甚至生活劳动的关系。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各校应本着“自我构建,开放生成”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从宿舍卫生、校园美化、厕卫保洁等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洒扫”为之。学校还需要在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家校社会协调沟通机制、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等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同时积极与政府、社区、企业协调互动、互联互通,争取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打造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基地;与企业落实“双主体”育人合作机制,推进专业性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融入社区,打造服务性劳动场所,全方位建构校内外劳动教育综合保障体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