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1-02-18 08:56:57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需要发挥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种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效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评社北京2月18日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特别是中国比较优势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抉择。落实好这个重大战略抉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重要的体制基础和保障条件,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努力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

  推进体制改革,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文章表示,培育形成自动调节促进国内经济循环顺畅的内在机制,是形成和保障国民经济内部循环在各个环节上有机衔接、有序畅通、高效运行的必然要求。畅通国民经济内部循环,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阻碍国内经济顺畅发展的堵点,提升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体系的适配性。至关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要素资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畅通要素资源市场流动的体制机制。为此,要继续深化推进针对性更强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消除“条条块块”间各种阻隔资源流动、分割要素有效配置与市场化流动的樊篱,坚决化解阻碍中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各种阻力和障碍。

  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市场配置资源从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1978年,中国92%的农产品、100%的生产资料、97%的日用商品价格由政府价定,目前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形成。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1978年全国个体经营者只有14万人,截至2020年3月,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5亿户,其中企业3905万户,个体工商户8353万户。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98万亿元,增长11.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6.6%。

  但也必须看到,在现行行政区划下,以及行政主导经济发展力量仍然很强的机制下,地方本位主义及其各自追求加快发展的动因,地区间利用行政性要素比拼竞争,导致市场资源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分散、生产力布局同构和碎片化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力量大于区域间资源流动和市场化配置的力量,切割、分化、抵消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情况还不少,导致相邻省份之间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城市群内部相近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也很高,而主导产业优势与特色不明显,同时一些隐性的市场樊篱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都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循环。这就需要各地在未来发展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坚持系统观念,更多地将一域一地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一盘棋”中来权衡;自觉地将本地区的发展置于贯彻落实国家已经形成的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来平衡;理性、客观地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周边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现实条件下,在客观分析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谋划。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决不能再走割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组织要素流动和自我循环发展的路子。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的要求。

  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

  文章分析,目前,行政区域间生产力布局同质化,特别是要素资源配置浪费和竞争无序,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生产领域仍存在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虽然去产能改革在消除落后和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解决,长期累积起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而且新的、动态性的供给需求结构性矛盾还在不断出现。市场盲目冲动、行政力量盲目支持,助长无效资源配置和低端制造盲目发展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本该淘汰的低端、落后产能在区域间转移、交易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放松,更加重视和解决供给结构不平衡、长短板不均衡,特别是解决好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供给能力薄弱、技术供给不足、关键技术缺失的矛盾。更多地用市场、法律手段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和理性竞争,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市场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尤其是放在发展制造业上。近年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9年中国制造业的比重为27.2%,比2012年的31.4%减少了4.2个百分点。推进传统产业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升级,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应该看到,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产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使其进入全盛时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产业,国计民生、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大量的传统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产品。

  不过,传统产业必须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脚步,运用新兴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适应社会进步、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变化的发展需要。既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高度重视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引导、鼓励、支持传统企业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政府要研究制定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引导、促进企业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激励、推动传统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保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