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8日电/“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超过50%,2019年达到53.9%,在继续稳稳占据国民经济一半的同时,服务业的形态和内涵在互联网的助推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底气所在。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以及世界上最多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随着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种类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服务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还是推动新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孵化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加速融合,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六大“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服务业成为提升经济韧性和活力的重要引擎。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造成较大冲击,也验证了“互联网+服务业”的巨大潜力。网上外卖、线上教育、在线诊疗、远程办公、跑腿闪送等个人和企业数字化服务竞相出现,既解了中小企业的“疫情之困”,也为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2%。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7962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线教育、网络销售等疫情期间快速增长的领域,随着用户习惯养成,已逐步形成常态。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服务业仍有短板要补,有“痛点”待破,要深化改革创新,善用新兴技术,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