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产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以长珠三角为代表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但规模的急速扩张所造就的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部分行业长期处于供应链下游甚至外包位置,远离核心技术研发、远离产业链核心,这些都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粗放且较为被动,“卡脖子”危机便是一个例证。
此外,供应链服务体系同样是制造业发展一大短板。正如公报指出的,未来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而要达成公报所提出的“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显然需要作为供给侧的实体经济的有力配合。当中国制造具有足够的质量、品牌吸引力,才能真正留住内需、创造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
要引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给企业提供更多创业创新空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所在。打开市场活力的钥匙,在于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不断简政放权、为企业做“减”法。事实上,这也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点。数据显示,通过全力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1-8月份新增减税降费1.88万亿元,有效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接下来,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把实体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着力点,在赋能企业创新活力上可以有更多作为。比如,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可进一步向那些积极投身研发投入的企业倾斜、在人才政策上进一步松绑、在教育领域投入更多资源解放科研生产力等,解除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为创新营造良好生长土壤,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